close

昨天(2008.10.04)到到國家戲劇院觀賞雲門舞集三十五週年慶舞作:「花語」。

這齣舞蹈是林懷民先生(維基百科資料)的新作。根據網路上的訊息,這支舞作的創作來源,是2007年雲門舞集到葡萄牙演出時,林懷民先生在辛特拉近郊山頂的佩南宮外,看到落了滿山遍野的紅茶花,花瓣依然新鮮美麗,生命卻已跌入春泥。一股「開到荼蘼」的感慨,促使林懷民先生編創這支「傾聽花魂私密絮語」的抒情之作。而繁花總是在盛開時凋落,春天總是會過去,林懷民先生以紅樓文學裡「三春去後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 門」的意念作為跳板,以《花語》描繪出華麗早逝,繁華落盡的生命省思。因此本齣舞作分上下兩場,前半場繽紛艷麗,而後半場繁華落盡。

上半場,背景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輕快,雖然舞蹈動作抽象,但第二幕的雙人舞蹈,可以感受到是熱戀中的男女打情罵悄,互訴愛意,能感受到人生是如此充滿希望,世界如此歡樂。而眾人的群舞也是相同光景,有相同感受,總之就是一片光明。初時在舞臺右方,地上會吹出零零星星的紅色花瓣。但有幾幕,右方吹出漫天花舞,紅色花瓣在舞臺上下飛舞,反映著燈光,扭轉著身影,真是光彩艷麗,欣欣向榮啊!上半場將止時,舞臺後方出現一面金屬鏡,映照著前方舞者,更顯得場景開闊,場面熱鬧。此景一如海報上所言:「在鏡面映照裡 青春是如歌行板 跳躍歡愉宛如筵席不散 一幕預見青春散場的生命華宴」是!上半場花謝花飛,落紅滿台,彩衣的年輕舞者騰躍飛翔,是青春的頌歌。然即將出現的是「一步步走向黑暗的地方」的下半場。

下半場一開始,舞臺右側後方是面打橫的金屬鏡,左側則是一只斜放的金屬鏡。因此當舞者靠右側舞動時,臺上會有三個身影,有相同的動作,不同的角度,很有虛實交替,似幻似真,分不清現實與虛幻之感。我相信這是林懷民先生有意的創作。而類似的手法,也出現幾個場景裡,舞者出現在鏡子裡。鏡中的舞者與鏡外舞者對舞或獨舞,更顯出那種繁華已盡,萬事皆虛無的感概。

這時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也顯得沉重。舞臺上飄散的,不再是花瓣,而是像電影沙漠中會飄滾的乾草堆,不過資料上說那是「髮絲」,無論是什麼,都給人荒涼落寞的感覺。此時的舞蹈,無論是雙人或多人,再也沒有歡樂的感覺,有的衹是顫抖、害怕、逃不了的困境,一切都將結束的恐懼。最後舞者身上也沒有漂亮的舞衣,而是破洞處處的內著。幾個舞者著肉色(鐵灰色?)的衣服,燈光照映下,形似全祼。男女交纏在一起,卻似無法破繭而出的蛾,掙扎著卻徒勞無功。對照上半場,整個下半場就是不安,一如林懷民先生所說:「花落了,天黑了,鏡子是殘酷的。」明鏡映出「對影成三人」的意像,也折射出扭曲的人體與地板的燈光,彷彿是大幅的現代畫,淒美無限。

對於本舞,林懷民先生笑稱《花語》是他的「花甲告白」。他也說,《花語》可以看作《水月》的前傳:不但沿用巴赫大提琴獨奏組曲,也用頂天立地的大片鏡子來經營虛實對照的美學,呼應紅花黑髮的對比。舞到尾聲,燈光全亮,鏡子,落花,殘髮俱已消失,舞台一片淨白,正是《水月》空靈境界的起點。而對我而言,我比較喜歡《水月》,雖然《花語》的上半場很美麗。

 

本文同步發表於我在無名小站的部落格我在Yahoo的部落格我在痞客邦的部落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ykao 的頭像
    yykao

    Eric的網誌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