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舞蹈欣賞 (1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昨天(2010.11.20)到國家戲劇院欣賞雲門舞集演出《屋漏痕》。

講起來「屋漏痕」應是書法筆法,上次聽老師說了「屋漏痕」「折釵股」,也聽過「錐畫沙」,節目單上還寫了「坼壁路」。「屋漏痕」似乎來自唐朝書法大家懷素與顏真卿的對話軼事。顏真卿問懷素對書法有什麼見解,35歲的「狂僧」懷素回答,他觀察到夏天的雲彩變化萬千,如峻奇的山峰,經常揣摩學習,「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顏真卿問:「何如屋漏痕?」據說,懷素欣然起坐,握住顏真卿的手說:「得之矣」。林懷民(維基百科)先生深受此故事吸引,在心中醞釀多年後,決定以《屋漏痕》為題編舞。但舞作靈感雖然來自書法,但不在表現書法的意象(與行草三部曲不同),而在追尋一種虛靈的留白趣味。

這齣舞作一開始受矚目的原因之一,是有個傾斜八度的舞臺。我本以為衹是舞臺上有一小塊傾斜的區域,結果是一整座傾斜舞臺,最前緣接回原本平坦區域,留條長形的「路」。面對白色長形傾斜舞臺,左上角處截切一角。因為舞臺是斜的,因此舞者要在其上伸展肢體,表演動作,十分不易。雲門的舞者果然厲害,站在傾斜舞臺上仍有如平地,飛躍、轉圈、單腿獨立等各種動作仍乾淨俐落。而這個白色舞臺是要用作影像的投影板,在舞動的過程中,簡單的臺面要暈染成栩栩如生的水墨畫,所以舞臺必須是傾斜的,如此一樓的觀眾才能清楚地看到舞者在虛擬的雲水中舞動的情形。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2010.11.13)到國家戲劇院欣賞雲門舞集演出《流浪者之歌》。

DSC01668

這齣1994年11月4日於國家戲劇院首演的舞作是雲門舞集很重要的作品,聽聞已久,這次再度上演當然要來看。本舞源自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中文維基百科英文維基百科)同名著作「流浪者之歌」又名「悉達求道記」(誠品博客來金石堂中文維基百科—幾無資料、英文維基百科—內容頗多)。這本書高中時讀過,講佛陀求道的故事(記憶中,悉達多是佛陀俗名的一部份,所以故事是暗喻佛陀)。當然,故事內容早已不復記憶。前段時間因與朋友對話,興起了要再讀一遍的念頭,衹是到現在還沒有付諸實行。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2010.03.20)到國家戲劇院欣賞雲門舞集演出的《聽河》(Listening To The RIVER)。

DSC01136

本舞是雲門舞集林懷民(維基百科資料)先生新作,之前媒體報導很多,大家可以自己上網查詢。這場表演也是「2010臺灣國際藝術節」( 2010 Taiwan International Festival )力推的重點節目。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2009.09.12)晚上到國家戲劇院欣賞雲門舞集行草 貳》。這是《行草三部曲》第二部演出。這齣舞聽說是《行草三部曲》中林懷民(維基百科資料)先生最喜愛的一齣-『這部舞作空靈的感覺,讓舞者肢體表現出「毛筆畫過宣紙的溫柔觸感」』。節目單及報導(中時電子報:「好動林懷民 珍惜空靈行草貳」)都提到本舞表現的重點之一在「留白」。昨晚「空靈」的感覺是有,但林懷民先生說的「性感」(聯合新聞網:『雲門「行草貳」 林懷民讚很性感』),我是沒感覺,大概我比較粗俗,沒法領會較高雅的性感。

DSC00498

在《行草三部曲》第一部《行草》中,舞臺上有許多字(王羲之,張旭,懷素等名家手跡)作背景,但《行草 貳》舞臺背景最多的是如瓷器上的冰裂紋,還有潑墨的墨跡,如暗淡青花瓷的顏色(但圖案不是),及不明所以,就是些彩點構成的圖案背景。在冰裂紋、潑墨前的舞蹈,一則留白,二則空靈。而全舞結束之時,在背景音樂(報導上說是約翰‧凱吉的音樂,但我不知道)陪襯下,舞臺背景的亮光逐漸縮小,舞者逐一散去,燈光緩緩變暗,終於僅餘一位舞者退至最遠處,黑色剪影在不斷縮小的方塊中裷曲,投影出優美身形,直到方塊消失,舞臺全暗,人物不再,留給觀眾無窮餘韻,感覺十分有「禪意」。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2009.09.05)至國家戲劇院欣賞雲門舞集《行草》。這是被譽為「令人震撼的21世紀之舞」,《行草三部曲》從《行草》、《行草貳》到《狂草》首次在臺灣連篇演出。雲門也決定十年內不再三部連演,因此聽說這次的票房很好,連演15場 門票狂賣1萬5千張。

DSC00493

《行草》當年首演時就曾看過,事隔多年,演出內容早已不復記憶,衹記得當初宣傳時,說明本舞結合中國的書法,要表現書法之美。記得舞臺上有垂下一長幅,有墨跡隨舞動由上而下緩緩流下,還說為了 製造這種效果,尋紙費了番功夫。但昨晚並沒有這一幕,不知是我記憶失誤,或是雲門做了調整。昨晚都是螢幕投影出書法畫片,舞者在字裡行間舞動。第二幕即是舞者在空白螢幕前舞動,隨著舞者動作,螢幕一筆一劃寫出「永」字,這當然是因為「永字八法」(側、勒、努、趯、策、掠、啄、磔)是學習書法的基礎。而另一幕是舞者在董陽孜女士寫的「磐」字(草書)前舞動。您要問我,那舞蹈如何表現董女士的書法,我是不了解,不過舞者的動作很棒就是了!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2009.08.29)到臺北小巨蛋(Taipei Arena )觀賞《雲南印象》。這是2009年聽障奧運藝術月最後一場表演。節目是由大陸舞蹈家楊麗萍(維基百科資料)採集雲南26個少數民族的舞樂精華編製而成。主辦單位贈送的節目折頁中介紹:「《雲南映象》是一臺既有傳統之美又有現代之力的舞臺鉅作,她將雲南最原生的民間歌舞精髓和民族舞蹈經典全新整合重構,再創雲南濃郁的民族風情。在演出中,原生、古樸的民族歌舞與新銳的藝術構思碰撞,帶給觀眾特殊的雲南映象。」以昨晚觀賞的感想,這樣的評語並非過獎。

如同之前《原班人馬》及《藍人組》,節目一開始,先由身障藝術家開場。昨晚是林儀珊小姐表演《獻舞》。林小姐2007年榮獲臺北富邦銀行聽障表演藝術類「百合獎」,也是2009年總統教育獎得主。昨晚表演由林小姐開場,十分合宜。折頁及現場說明都提到,林儀珊小姐是小時候觀賞楊麗萍小姐的「孔雀舞」後,燃起對舞蹈的熱忱,克服聽力障礙,「舞出寂靜,貢獻己能」。當初因楊麗萍小姐習舞,現在為楊麗萍小姐開場,算是對偶象致敬。

昨晚節目內容很豐富。自己是覺得比臺灣原住民的表演更多元。當然這樣說法也許並不公平,一則自己沒有完整地看過臺灣的豐年祭,再則大陸少數民族眾多,自然能呈現更多樣的風貌。因為個人偏好的關係,我很喜歡昨天第一場表演「太陽」中的「太陽鼓」(第一場表演,鼓是主角)。他們打的鼓,節奏、韻律等等都很棒,個人覺得不輸日本鬼太鼓座(鬼太鼓座官方日文網頁維基百科的介紹:英文版日文版及臺灣的優人神鼓。不過表演時,旁邊的螢幕上說明,原始民族有生殖崇拜,鼓槌和鼓面與男女的性器相似,而擊鼓更有男女交合的象徵意義,這種說法倒是第一次聽到。那以後看人打鼓,是不是都要想到那檔事?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2009.03.30)到國家戲劇院觀賞由「基洛夫芭蕾舞團」((Kirov Ballet & Orchestra))演出的《天鵝湖》(Swan Lake)(維基百科資料)。

天鵝湖》大概是最有名的芭蕾舞劇,而此次演出的的「基洛夫芭蕾舞團」也是頂頂大名。報章媒體上說:『基洛夫芭蕾舞團前身為一七三八年成立的帝國芭蕾舞團,一八六○年馬林斯基劇院落成,舞團隸屬劇院,卻在一九三五年被蘇聯政府下令以共黨書記基洛夫為名。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舞團恢復舊名「馬林斯基」,因國外只認識「基洛夫」舞團,故仍沿用該名。 舞團曾培育尼金斯基、帕芙洛娃、紐瑞耶夫、巴瑞辛尼可夫等舞星,編舞巨擘佛金、巴蘭欽也待過該團,至今仍堅守古典芭蕾主軸,但也跳佛塞、巴蘭欽等現代舞碼。』我雖是門外漢,但紐瑞耶夫、巴瑞辛尼可夫的名字還是聽過的,可見「基洛夫芭蕾舞團」在芭蕾舞界份量之重。很高興昨天有機會聆賞這樣世界一流舞團的演出。

「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我不懂芭蕾舞者伸展、跳躍、彎曲、旋轉等等動作的意涵,所以衹有看熱鬧的程度,但我必須要說,昨晚的這場熱鬧還真好看。雖然是古典芭蕾,但覺得比一些現代舞更容易了解(大概是因為有故事的關係)。你知道的,芭蕾舞者會踮著腳尖跳舞。踮著腳尖感覺舞者更加高朓修長,舞者展現的線條更加優美。當舞者踮著腳尖後退時,有時感覺動作趣味橫生,有時覺得肢體更加靈動敏捷。而其中部份近似特技的演出,也十分精彩。加上壯麗的佈景,華美的服裝,昨晚真是一場令人愉悅的精神饗宴。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2009.02.07)去觀賞太陽劇團《歡躍之旅》(CIRQUE DU SOLEIL:Alrgria,官方網站)。

太陽劇團(維基百科資料)頗富盛名,我知道有很多老師會放他們的DVD給同學看,本次在臺灣的表演,主辦單位也以「一生必看一次的表演」作宣傳,因此雖然票價很貴,但我是買票,帶孩子去看。當然我心裡主要目的,是要讓孩子看看世界一流的演出。

有位同事之前已看過。她是認為由於曾在臺灣節目中看過軟骨功等表演,所以對太陽劇團的演出並無驚艷之感。一方面我因為幾乎不看綜藝節目,所以事前沒看過類似表演。另一方面,即使是相似的表演,其中難度等等也有差別。就以軟體功為例,一個人的表演和兩個人的表演(昨晚是兩人合力演出)就不相同。兩個人表演有默契問題,也可以有更高難度的演出。昨晚演出,我覺得太陽劇團有很好的節目設計及表演默契。有個表演,內容其實就是前空翻、後空翻等體操動作,但整體設計就讓人覺得十分華麗動人,熱鬧非常,也讓人隨之血脈賁張。而人來人往交錯中,更可看出演出者之間的默契及熟練:兩個人對衝而來,卻可以巧妙地避開。一個甩弄火炬的表演,本身也無特出之處。但太陽劇團設計了一人表演,再成兩人表演,從一人一支兩頭燒火炬,變成一人兩支兩頭燒火把,使得節目顯得變化多端。而設計了小機關,火把在地上一劃,點燃了地板,增添了許多舞臺效果,而且還可以間隔一段時間後點燃第二次,真不知道是怎麼做的。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2008.10.04)到到國家戲劇院觀賞雲門舞集三十五週年慶舞作:「花語」。

這齣舞蹈是林懷民先生(維基百科資料)的新作。根據網路上的訊息,這支舞作的創作來源,是2007年雲門舞集到葡萄牙演出時,林懷民先生在辛特拉近郊山頂的佩南宮外,看到落了滿山遍野的紅茶花,花瓣依然新鮮美麗,生命卻已跌入春泥。一股「開到荼蘼」的感慨,促使林懷民先生編創這支「傾聽花魂私密絮語」的抒情之作。而繁花總是在盛開時凋落,春天總是會過去,林懷民先生以紅樓文學裡「三春去後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 門」的意念作為跳板,以《花語》描繪出華麗早逝,繁華落盡的生命省思。因此本齣舞作分上下兩場,前半場繽紛艷麗,而後半場繁華落盡。

上半場,背景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輕快,雖然舞蹈動作抽象,但第二幕的雙人舞蹈,可以感受到是熱戀中的男女打情罵悄,互訴愛意,能感受到人生是如此充滿希望,世界如此歡樂。而眾人的群舞也是相同光景,有相同感受,總之就是一片光明。初時在舞臺右方,地上會吹出零零星星的紅色花瓣。但有幾幕,右方吹出漫天花舞,紅色花瓣在舞臺上下飛舞,反映著燈光,扭轉著身影,真是光彩艷麗,欣欣向榮啊!上半場將止時,舞臺後方出現一面金屬鏡,映照著前方舞者,更顯得場景開闊,場面熱鬧。此景一如海報上所言:「在鏡面映照裡 青春是如歌行板 跳躍歡愉宛如筵席不散 一幕預見青春散場的生命華宴」是!上半場花謝花飛,落紅滿台,彩衣的年輕舞者騰躍飛翔,是青春的頌歌。然即將出現的是「一步步走向黑暗的地方」的下半場。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28 Sun 2008 16:13
  • 水月

昨天(2008.09.27Z)到國家戲劇院觀賞雲門舞集的「水月」(雲門網頁維基百科)。

水月」於1998年11月18日於臺北國家戲劇院首演,至今已有20年。這該算是一部小品,因為長度不長,整場演出分為八段,不到1個半小時。雲門網頁上說,本舞是編舞者林懷民先生(維基百科資料)由佛家偈語:「鏡花水月畢竟總成空」獲得創作靈感,而舞蹈動作則根據熊衛先生所創「太極導引」的原理發展成形。我認得一些太極的動作,所以在觀賞時,就發現動作形似太極,回家找網頁資料,才知道果然舞蹈與太極有關。

同樣地,在觀賞時就覺得編舞者有心營造「鏡花水月」的感覺。舞臺上方有斜放金屬塊的一角,功用如同鏡子,但並不十分平滑,所以倒映的人影有些朦朧,而舞臺後方也是一整面不全然平整的金屬鏡,最初時僅露出一小方矩形。這些鏡子不時倒映舞者身影,與實際的舞者相輝映。兩者同時呈現在舞臺上,由於影像不十分清晰,更有虛幻與現實交錯的感覺,非常符合「鏡花水月」的感覺,而上方的那一方金屬鏡,因燈光的關係,有一角是亮的,那算是「月」吧!舞作將止前,舞臺上放水。一方面水面波光瀲灧,閃爍的模樣很動人;另一方面舞者舞動時,不時掀起水花,有時畫出一條美麗的弧線,更有視覺效果。而我發現舞臺後方的黑幕上,竟然也有水波紋路,不過看來不是反映舞臺上水紋的,不知是怎麼做出來的。而最後,舞臺後方的金屬鏡完全打開,反射了前方的舞者,也反射了舞臺上的水光,水及不平滑的表面,使得反映的影像更顯虛空。也使得整體更有水中映月(鏡中花、水中月)的感覺。(用現在流行語,有「鏡花水月」的FU)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2008.08.09)到臺北國際會議中心(TICC)看「2008 獨領風騷 肚皮舞孃」。

昨天看「肚皮舞孃」,心理上怪怪的。當初買票時,當然不曉得昨天會去參加學生的告別式。在告別式瞻仰遺容時,心情就很低落,離開後上北二高回台北時,心情更低落。整個下午心情都不好,直到傍晚才算平靜一點。帶著並不愉悅的心情看表演,有點怪怪的。當然我也沒有難過到看不下去,但情緒很冷,沒有喜悅。

要買票前,問一位在學肚皮舞(中文維基百科資料英文維基百科資料)的朋友有沒有興趣?她說這舞跟她學得不一樣!她沒說哪裡不一樣,但我猜想,她的意思是她學肚皮舞是為了健康,而這表演是賣弄性感。性感嗎?也許是!舞者的服裝很華麗,打扮就是那樣,上半身衹穿胸衣,胸部以下裸露至臀部,下半身長裙或長褲,要說性感也無妨。但就算是以性感取勝,昨晚的觀眾卻絕大多數是女生。我座位前後三排,僅五六位男性,其餘觀眾皆為女性。不知道和近來流行肚皮舞有沒有關係?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2008.01.19)到新舞台看「許芳宜+布拉瑞揚創團首演《37 Arts》」。第一次知道「許芳宜」(維基百科介紹,內容不多),應該是在TVBS的「一步一腳印,發現新臺灣」。那次報導盛讚許芳宜,說國外稱她是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中文維基介紹英文維基介紹,英文內容較多)的傳人。這當然不是謬讚,因為許芳宜28歲時,就成為瑪莎葛蘭姆舞團的首席舞者,所以她應該也是臺灣之光。


今晚的賣座應有九成。新舞台門口有很多人送的花籃,有政治人物-總統府副秘書長、台北縣議會議長,有名人,如錢復,有商界人士,如王永慶、蔡萬才,有藝文界,如朱宗慶。我想除了許芳宜小姐本身的實力外,媒體大力宣傳也是原因之一。李安(維基百科介紹)先生也說:「許芳宜是臺灣的門面」。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