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昨天(2008.01.10)寫了篇「熱傳導實驗」(無名小站痞客邦Yahoo)。今天來談談熱對流。


昨天提到,熱會由高溫「流」到低溫,「流」過去的方法有:傳導、對流、輻射。任何物體相接觸都可以用「傳導」傳熱,而對流適用於流體(液體和氣體)。其原理是熱脹冷縮。當流體受熱後,體積膨脹,密度因此變小,所以會往上浮;而較冷的流體,體積較小,密度較大,所以會向下沉。這種熱升冷降的現象,稱為熱對流。


這是在YouTube(臺灣版)找到的「熱對流裝置」影片:



從上述影片中,大家可以看到清楚的熱對流現象。事實上,空氣和水的主要傳熱方式就是對流。國中課本曾敘述一個實驗來證明這件事。以下這個影片內容,與國中實驗近似:



國中課本敘述的實驗裡,是說如在試管下方加熱,則握著試管上方的手可感受溫度增加,但如在試管上方加熱,則握在試管下方的手不易感受溫度增加,由此證明水的主要傳熱方式為對流而非傳導(如為傳導,則在那裡加熱,另一端的手都可感受溫度增加)。這個內容和前述影片是相似的。


對流在一般生活中的應用有很多。例如冷氣機擺的位置、高度,與冷空氣下沉的情況有關。現在說,開冷氣時也開電風扇,可以迅速冷卻,達到省電的目的。其原因就在利用風扇強迫空氣對流,使冷熱空氣快速混合均勻,早點達到熱平衡(溫度相同)。還有烤肉時,有經驗的人會告訴我們木炭(柴)要如何擺,才能快速生火,同時燃燒旺盛。其中訣竅,也在能保持良好的對流,讓新鮮空氣能進入柴火中,不斷提供氧氣,使得燃燒能完全,火力能旺盛。焚化爐、壁爐的煙囟也是相同目的。


談到煙囟,就該談談煙囟效應。這個意思是指因空間配置的關係,使得環境像個煙囟一樣,有良好的對流。如果是在平常,有煙囟效應的建築,通風良好,但如果是發生在火場,煙囟效應將使火勢更大,增加搶救的困難。民國九十二年八月三十一日台北縣蘆洲大囍市社區凌晨,因人為縱火發生火災,造成15人死亡,69人輕重傷。災情慘重的原因之一即是現場因違建加蓋等因素,使火場產生煙囟效應(這可不是平時通風良好的那一種),致使災情擴大(相關資訊,朋友可上網蒐尋)。所以在火災現場,千萬不要有煙囟效應,對流良好的情況發生。


前面說過,發生熱上升冷下降的對流現象,是因為熱脹冷緒的關係。反之,如果不是熱脹冷縮,就不會有對流現象。國中學過,水有異常現象,其中之一是:水在攝氏4度時,體積最小,密度最大。因此在0度到4度之間,水不是熱脹冷縮,而是熱縮冷脹,所以在0度到4度間,對水加熱,也不會有熱對流發生。


另一個不會有熱對流發生的情況,是在失重狀態。所謂熱脹冷縮,所謂密度變大變小,骨子裡其實是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因重力大所以下沉,重力小所以上浮(指單位體積,即相同大小而言)。那麼在失重狀態,大家都沒有重量,就不會有上升或下沉的情形了。


 


本文同步發表於我在無名小站的部落格我在Yahoo的部落格我在痞客邦的部落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