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觀展心得 (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昨天(2010.07.18)到臺北市立美術館參觀《馬內到畢卡索-費城美術館經典展》( Manet to Picasso - Masterpieces from the 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 )。本來想約朋友一起欣賞,但物換星移,情況變得不予許,所以就一個人來。

費城美術館是美國第三大美術館,擁有近22萬5千件藝術史上代表性藏品,從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與雕塑、中國瓷器、建築裝置到當代藝術作品,其中又以豐富的印象派及後印象派藏品,以及畢卡索及馬諦斯的收藏著稱。這次與北美館合作,來臺展出馬內、竇加、畢沙羅、莫內、雷諾瓦、塞尚、梵谷、高更、羅丹、馬諦斯、畢卡索、夏卡爾、莫迪里亞尼、米羅、杜象、歐姬芙等58件油畫與雕塑作品,堪稱重量級展出。

有這麼多名家,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各人畫風的不同。語音導覽中提到「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語音中大致提到,「野獸派」重色彩,「立體派」重造型。當然我現在不太會分辨。入場不久是莫內(Claude Monet,中文維基百科英文維基百科)的作品。日落的海景(Marine View with a Sunset)、艾達特的岩門(Manne-Porte, Etretat)、昂蒂布之晨(Morning of Antibes)應都是印象派畫法(是否無誤,請高人指正),色調都算明亮柔和。但日本橋下的睡蓮(Nympheas, Japanese Bridge,見下圖)在我看來已是抽象畫了,因為此時的莫內受白內障之苦,已經無法分辨顏色、光線,甚至形狀。本畫油彩十分濃烈,看了半天勉強看出日本橋,但看不到睡蓮。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趁著沒課,到中正紀念堂參觀《安迪沃荷世界巡迴展》(時藝多媒體部落格)。

我買票時,已經沒有一般的導覽裝置可租,僅剩手機導覽,但我不想用。所以沒有在觀賞時聽到專家解說,因此相對而言,就顯得有些走馬看花,而所有感受都是一個門外漢,不明究裡的感受。

安迪沃荷(Andy Warhol,維基百科資料)很有名,他的毛澤東(維基百科資料)、 瑪麗蓮夢露(維基百科資料)很早就聽聞,也在媒體上看過。記憶中,朱銘美術館有展出他的作品(該是複製的吧!)。安迪沃荷被稱為普普藝術(維基百科資料)的開創者、大師。聽廣播時,蔡康永先生吧!說他作品,連失敗的都可以拿出來展示,都可以賣錢。不過我這個藝術漢參觀展覽時,看不出他的作品有什麼特殊之處。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2009.01.30)到國立歷史博物館參觀「絲路傳奇-新疆文物大展」(時藝多媒體網頁)。其實我昨天就來了,但因為偷懶,賴床到九點多才起來,到了歷史博物館,排隊的人已好多,想想就放棄(雖然比起米勒展時,已經算很少了,但還是不想排!)。今天早早出門,到時離開展還有一個多小時,我排第一個,而不久後我身後就排起長長的人龍。其實這也是奇怪的心態。昨天如果排隊,排一個小時也排到了,但看到長長人龍,心裡就排斥,不想排隊。今天排第一個,但也等了約一個小時(賣票時間比公告時間提早,但也差不多等了一個小時),就花費時間而言,其實是一樣的。但感受上,今天的等待好像比較心甘情願一點,真是奇怪的心理。

這場展覽在宣傳時, 是以「樓蘭美女」(百度百科資料,簡體中文)為主。這具木乃伊,在我年輕時就聽過了,也知道她是考古上的重大發現。如今能親眼目賭,感到很高興。看到實體時,跟想像還是有點不一樣。當初聽聞時,說樓蘭女出土時,膚體指甲保存完整,肌肉還有彈性。但實際看到時,很難想像「有彈性」的意思。不過親眼看到,仍十分高興。

展出的物件包括了許多年代。有早至戰國的,有漢唐、魏晉時期,還看到一件宋朝、一件元代的展品。這些物件似乎大多來自墓地,是陪葬品。形制、花紋、顏色都和以前所見「中原」物品不同。即使是佛教人物、頭像等等,也與過去所見不完全一樣。一付「雲氣紋彩棺」跟習見的棺木還有點像,就是方方正正的,但另一付船形棺,就完全不同了。這該說是開了眼,長了見識。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