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取自「Mr./Ms.Days(MMDays)-網路,資訊,觀察,生活」。文章有點長,請我那E-世代,沒什麼耐心的學生,勉強自己把它看完,會介紹這篇文章,是因為本文談到幸福、快樂、意義。希望自己學生、朋友都能有幸福、快樂、有意義的生活。
由於文章採用「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2.5 台灣」授權,所以全文分享於后。
以下文章取自「Mr./Ms.Days(MMDays)-網路,資訊,觀察,生活」。文章有點長,請我那E-世代,沒什麼耐心的學生,勉強自己把它看完,會介紹這篇文章,是因為本文談到幸福、快樂、意義。希望自己學生、朋友都能有幸福、快樂、有意義的生活。
由於文章採用「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2.5 台灣」授權,所以全文分享於后。
今天中國時報有篇報導:誠品強勢談判 出版業冰風暴。提到了誠品書店要把出版商結帳的方法,由現行的月結轉成寄售。
我非出版界的人,這事跟我沒什麼關係,但這事讓我想到之前金石堂與凌域間的爭執(關於此事件的相關報導,可以參見老貓學出版的綜合整理:凌域金石堂事件匯整[動態更新]、金石堂凌域事件第二波匯整[八月動態更新])。與凌域事件相同的是,誠品這次也是挾強勢通路,而採取對自己有利,但對夥伴(出版商)不利的結帳作法。關於強勢通路的問題及建議,可以參見:這是自由市場,但也是殺戮戰場[凌域金石堂事件]。
我在學校工作,不在社會打滾。聽在外面做事的朋友說,我才知道外面作生意,常常拿到三個月的票子。也就是東西賣給你,我要三個月後才拿得到錢,甚至還有開半年票的(對方愈強勢的,條件愈嚴苛),金石堂與凌域事件中,就提到金石堂會開半年票(誰叫金石堂大,是強勢通路,一如今天談到的誠品書店)。這對我而言是難以想像的。怎麼可以這樣。而所謂銷結或託售制,更是欺人太甚,書要賣出去,出版商才能拿到錢,沒賣出去的書,就拿不到錢,那書店不是毫無風險,這是我非出版界人的看法。但看了老貓學出版後,才知道原來銷結制也有正面功能(請見:「銷結」的條件:通路可以避免以勢壓人)。而且由老貓學出版我才明白,原來月結制也有其問題,對連鎖書店有其不利之處(見:如何找到合理的出版產業交易模式)而書店與出版商的結帳方式,是歷經多年的演變,而其中關鍵就是「書」的市場不景氣。這是一個我不理解的地方,大家都說臺灣人不愛讀書,那為什麼每個月還是有那麼多書出版?我也曾請教過朋友這個問題,承她給我一些資料,但我的疑惑仍在。不愛讀書的臺灣市場,怎麼養得起那麼多書,及那麼大的連鎖書店?是不是臺灣人並不是那麼不愛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