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音樂欣賞 (5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昨天(2010.11.27)到臺北小巨蛋(Taipei Arena )欣賞《快樂天堂 滾石30》演唱會。

滾石唱片公司是間很重要的唱片公司,經紀過太多重要歌手,發行過太多膾炙人口歌曲,舉辦三十週年演唱會真是件大事。我很驚訝昨晚竟然還有空位,太出乎意料之外,應該是滿座才對。也因為公司大、歌手多,所以昨天預定開始時間由晚間七點半提早到七點(實際開唱約在七點十五分),而一直唱到十二點多才結束,足足了五個小時,等於買一張票聽兩場演唱會,實在太值得了。

滾石在場地上花了很大心血。小巨蛋中間搭了圓形舞臺。一般是舞臺所在的正面淨空,B1層(就是舞臺旁)的觀眾坐在左右兩側,其它觀眾在樓上四周環繞舞臺。舞臺上方是繞一整個大圓的LCD螢幕,配合歌曲播於影片,四周觀眾都可以看到。在LCD上方四面各放一臺大螢幕,可以放映舞臺情況及顯示歌詞。還有好多好多燈(舞臺燈、聚光燈、……等等),配合歌曲進行做各種效果。音響很好,可以明顯感受到低音的震撼。在B1層四周,也架了臺子,還從圓形舞臺搭步道接過去。所以歌手可以由舞臺走到B1接2樓的地方,與2樓觀眾近距離接觸。也有歌手是直接由那裡旳臺子出場。這可以感受到滾石親近觀眾、照顧觀眾的用心。而LCD那裡還會配合歌曲、情境垂下不同裝飾品,添增舞臺效果。衹能說果然是間大公司,手筆真大!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晚(2010.11.16)到國家音樂廳欣賞聖彼得堡愛樂管弦樂團(St. Petersburg Philharmonic Orchestra,英文官網英文維基百科)的演出。

昨晚上半場演出曲目是謝蓋爾‧拉赫曼尼諾夫《d小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作品30》(Sergei Rachmaninov ; Piano Concerto No. 3 in d minor , Op. 30)。鋼琴由丹尼斯‧馬祖耶夫(Denis Matsuev,英文官網英文維基百科)擔綱。這首曲子有三個樂章,對我而言,曲調十分豐富,不同段落呈現十分不同風貌。一些樂團與鋼琴似對話演奏十分有趣。我的坐位太前太偏,加上小提琴首席擋者,我看不到鋼琴演奏者的手(除非他彈到右側,且身體也不移過去)。但從彈出的旋律中,可以感受到演出者的技巧。而一些較激動的旋律,更可感受演奏者的力道。而演奏安可曲時,是首十分輕柔的曲子。我覺得好像琴鍵是用摸的,而調子好優美。所以演出者可是動靜皆宜 呢!

下半場演出尼古拉‧林姆斯基-高沙可夫『交響組曲《天方夜譚》,作品35』(Nikolai Rimsky-Korsakov ; Symphonic Suite " Scheherazade " , Op. 35)。這也是首非常豐富的曲子,有細優雅的小品,也有磅礡、澎湃、華麗的樂章。樂器運用也十分多元,包括豎笛、低音管、豎琴、法國號、定音鼓、三角鐵、鈸、銅鑼、長笛短笛、低音號...等等。過程中還有許多樂器的獨奏(或主奏),包括小提琴、大提琴、黑管等等,最多的是小提琴。小提琴首席細緻優雅的演奏,引人入勝,讓人如痴如醉。演奏的安可曲,我的毛病又犯了,感到很熟卻叫不出曲名,今天看新聞才知是艾爾加「愛的禮讚」,也是十分動人的曲子。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晚(2010.10.28)到國家音樂廳欣賞《李雲迪鋼琴獨奏會》(YUNDI Piaon Recital)

DSC01666

原本一位朋友對李雲迪(中文維基百科)有些想法,使我一開始沒有買票。不過因為李雲迪和郎朗(中文維基百科)是世界知名的華人鋼琴家。去年我聽過郎朗的表演,但還沒有聽過李雲迪。所以最後還是決定買票進場。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昨天(2010.10.02)晚上到國家音樂廳欣賞《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Budapest Festival Orchestra,英文維基百科)的演出。

兩廳院的節目宣傳上說《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是世界十大交響樂團之一。上網查了資料,在「世界二十大交響樂團」這篇文章裡說,本樂團在2008年(?)被英國《留聲機》雜誌選為世界二十大樂團的第9名,所以稱「十大交響樂團之一」也不為過。同時我還接到兩廳院電話推薦這個節目,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不知道原因何在?兩廳院來電時我已經買票了,所以沒拉到票。

不知道樂團演奏時,每種樂器的位置有沒有制式規定。以前聽音樂會,低音大提琴是在面對舞臺的右側,但昨天八把低音大提琴是在舞臺中間正後方。同時雖然稱為「管弦樂團」,但上半場演出時,管樂器不多。低音大提琴前有八位吹長笛、單簧管及其它管樂器。低音大提琴左前方(面對舞臺右側)兩把小號,右前方(面對舞臺左側)四把法國號,感覺管樂部份很單薄。在面對舞臺最右側後方還有定音鼓。下半場時管樂份量加重,長笛那裡變成12位,加上不同樂器,有個很像薩克斯風但不是薩克斯風的樂器。小號那裡變成7位,加上伸縮喇叭等。同時在面對舞臺最左側後方加上大鼓及小鼓,另加兩把豎琴。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昨天(2010.09.25)到臺北小巨蛋(Taipei Arena )欣賞《全球人壽經典饗宴-2010戲夢江蕙演唱會》。

DSC01628

昨晚的舞臺應算簡單。正後方是大螢幕,左右兩側各有三條LED,舞臺上方也有三條。這些LED基本都呈條狀並有彎曲。舞臺上方左右兩邊根本是折起來,因此呈現的效果和方正的螢幕不太一樣。樂手坐在舞臺後方兩側,舞臺上還有兩盞看來像水晶大吊燈般的玩意。看今天媒體報導,舞臺上有29座升降梯,但沒有演唱會上常見的佈置:樓梯。看起來並不複雜,乾淨清爽。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昨天(2010.08.21)到兩廳院戶外廣場參加《2010夏日爵士戶外派對》(2010 Summer Jazz Outdoor Party)。夏日爵士派對今年第八屆,而戶外派對是第二次。2008年8月28日我曾來欣賞《上原廣美爵士四重奏》(HIROMI'S SONICBLOOM-Hiromi Urhara Quartet),去年沒參與,今年也沒有買票。不過這場表演是免費的,所以我到場。

2010_Jazz_Party_06

免費的戶外演出,參與的觀眾不少。大家也很隨興。有人帶了坐娃娃車的小小孩,有人席地而坐並吃吃喝喝。我看到一個年輕女生腳受傷,坐著輪椅來欣賞。戶外演出的好處是可以拍照,看到有人用上長鏡頭。我用SONY T900拍照。不過拍完上傳才發現,竟然調到最低畫素,實在是……!戶外演出很舒服,有明月相伴,還有輕風徐來。整個氣氛很休閒,很愜意。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2010.06.15)晚上到國家音樂廳欣賞《約夏‧貝爾與聖馬丁學院管弦樂團》(Joshua Bell &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的演出。

昨晚演出三首曲子,上半場是貝多芬-《柯里奧蘭》序曲,作品62(Ludwig Van Beethoven - Coriolan Overture, Op. 62)、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64(Felix Mendelssohn - Violin Concerto in e minor, Op. 64),下半場是貝多芬-A大調第七號交響曲,作品92(Ludwig Van Beethoven - Symphony No. 7 in A major, Op. 92)。昨晚的曲子都非常優美非常好聽。

主辦單位的宣傳重點是小提琴手約夏‧貝爾(Joshua Bell,官網中文維基百科英文維基百科)。之前新聞媒體有多篇報導。而且幾乎都會提到2007年1月20日,他應華盛頓郵報記者邀約,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朗方廣場(L'Enfant Plaza)地鐵入口假扮街頭藝人,43分鐘演奏下來,有1097人經過,但停下來聆賞超過一分鐘以上的僅7人,有27人在貝爾的琴盒放錢,他賺了32美元(他的音樂會門票至少要一百美金)。僅有一位路人,三周前才聽過他演奏的商務部人口統計學家古川女士認出他來。雖然事後約夏‧貝爾「自我檢討」發現,這麼多人充耳不聞,是因為「我製造了一堆噪音!」,但這故事也告訴我們,許多美好的事物都在我們不經意間從我們身邊溜走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晚(2010.05.23)到國家音樂廳欣賞2010 LEXUS古典音樂會 - 英國BBC交響樂團(The BBC Symphony Orchestra,官網英文維基百科)演出。

昨晚上半場主要演出曲目是貝德里希‧史麥塔納《莫爾道河》,選自交響詩《我的祖國》(Bedřich Smetana - Vltáva, from Symphonic Poems, "Má Vlast" ( My Country )),下半場是謝爾蓋‧普羅高菲夫《降B大調第五號交響曲,作品100》(Sergei Prokofiev - Symphony No. 5 in B-flat Major, Op. 100 )。選自《我的祖國》的《莫爾道河》,一開始的音樂有點特別,但不久全團樂器齊揚,那曲調真讓人有風光明媚,景色怡人的感覺,讓人似乎看到一片美麗祥和的大地。當然後面的曲調有變化,但這部份的主旋律很吸引人。

昨晚另一個重點是有「單簧管女神」稱號莎賓‧梅耶( Sabine Meyer,官網英文維基百科)的演出。所以上半場安排兩首單簧管曲目:卡爾‧馬利亞‧馮‧韋伯《F小調第一號單簧管協奏曲,作品73》( Carl Maria von Weber - Clarinet Concerto No. 1 in F minor, Op. 73 ),及克勞德‧德布西《第一號單簧管狂想曲,作品116》( Claude Debussy - Première Rapsodie, L. 116 )。我自己是這樣想,《F小調第一號單簧管協奏曲,作品73》刻意安排一些困難的段落,考驗演出者的技巧。我個人比較喜歡這首曲子中後段的旋律,因為這部份單簧管的表現,比較接近個人刻板印象中的單簧管。正式演出後,莎賓‧梅耶表演兩首安可曲,每首都充分表現她高明的演出技巧,讓人明白當初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官網中文維基百科英文維基百科)為何如此提攜他。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昨天(2010.05.08)晚至國家音樂廳欣賞「法國廣播愛樂管絃樂團」(Orchestre Philharmonique de Radio France,英文維基百科)表演。

昨晚可說是「拉威爾之夜」,演奏曲目都是拉威爾(Maurice Ravel,中文維基百科英文維基百科)的作品。上半場是《西班牙狂想曲》(Rapsodie Espagñoie)、《G大調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in G major),下半場是《達孚尼與克羅埃》第一號、第二號組曲(Daphnis & Chloé Suites No. 1, No. 2)。

節目單上說,《西班牙狂想曲》第一樂章《夜之前奏曲》描繪炙熱的西班牙夜晚,充滿昏昏欲睡與沉靜。我聽不出炙熱,但感覺的確很「悶」,化不開的遲滯感,我是沒感到沉靜,說昏昏欲睡倒有一點。第二樂章《馬拉奎納舞曲》顯得輕快許多,節目單上說是三拍子激烈的快速舞曲,與充滿憂鬱抒情的旋律交錯而成。激烈很容易感受到,抒情也有,但我沒聽出憂鬱,同時感覺結束得很突然。第三樂章《哈巴奈拉舞曲》,我不懂樂理,聽不出三連音及兩個八分音符組成的基本節奏,也沒注意到最後有鈴鼓乍現的舞蹈旋律,不過感受是輕柔的沒錯。最後第四樂章《節日》,說是描繪鄉村節日的市集,小販叫賣熱鬧喧嘩的情景。這樣描寫可能出自作曲家在譜上的註解,我無法聽出市集小販等聲響,但樂曲的確很熱鬧,很激動。你知道像我這種不太懂音樂的人,聽到比較狂放激昂的樂曲,比較容易受感染。事實上昨晚好幾首曲子,都是在高昂激動的曲調中結束,對我這種人而言就是過癮。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晚(2010.05.06)至臺北小巨蛋(Taipei Arena )欣賞《安德烈‧波伽利臺北演唱會》(Andrea Bocelli Asia Tour)。

昨晚舞臺也是左右兩側大螢幕,呈現舞臺上演出者的特寫鏡頭。舞臺後方一片薄紗垂墜,但也是螢幕。在演出同時播放圖片、影片。有些影片好似歌劇演出的片段,有些像新聞畫面,有些像電影,有些就是尋常紀錄。也有時在薄紗上呈現燈光變化,或是光影搭配影片、圖片。這些當然使得舞臺效果更豐富,不過以波伽利(Andrea Bocelli,中文維基百科-資料很少,英文維基百科-資料較多)的演唱功力,其實不需要這些外加的裝飾。

昨晚演唱會上下半場的第一首曲子,都是由國家交響樂團(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NSO)演奏。曲目是比才《卡門‧序曲》(Bizet,Carmen-Overture)及蘇沛《詩人與農夫‧序曲》(Von Suppé,Peasant and Poet-Overture)。《卡門‧序曲》是耳熟能詳的曲子,原本以為沒聽過《詩人與農夫‧序曲》,但也有些小節感覺很熟悉。個人覺得NSO的表演不錯,有一定水準。但不知是因為音響問題或是什麼原因,昨晚初聽時覺得音色怪怪的,樂團的聲音有點不一樣,好像有個突兀的樂器在演奏,而且感覺悶悶的,好像不是聽現場演奏(或許我離舞臺很遠也是原因)。還好後來就不會這樣。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2010.04.22)晚上到國家音樂廳欣賞《馬友友‧絲路之旅在臺灣》(The Silk Road Ensemble with Yo-Yo Ma)。

絲路計劃」(Silk Road Project,中文官網英文維基百科)是馬友友(中文維基百科英文維基百科)於1998年成立非營利性的藝術、文化與教育組織,為全球藝術家與觀眾創造音樂交流平臺,目的在於藝術之中追求創新與再次學習,要將橫跨歐亞的古絲路上的文化、藝術、人文等重新介紹給世人。取名「絲路」乃因這個名詞代表多元文化與跨學科交流。參與這個龐大計劃的工作者,包括民族學家、藝術史學家、音樂學家,以及作曲家等。擔任演出的「絲路合奏團」是一個結合超過二十個國家的世界知名演奏家與作曲家的團體,在不同的編制裡,合作各式各樣的音樂及多媒體計畫,呈現融合東西方傳統與當代音樂交會的深具獨創性的表演。

昨晚上半場第一首曲子是《絲路組曲》(Silk Raod Suit),第一首樂曲《徘徊之風》(Wandering Winds),先由韓國樂器「杖鼓」演奏,接著目光轉至觀眾席,日本的尺八(我一直以為尺八就是簫)和雲南民間樂器巴烏,以一高一低的聲音交錯融合,慢慢地移至臺上。這段演出是昨晚我很喜歡的片斷,除了音樂原本就很吸引人外,整個旋律是東方韻味的也是重要原因。第二首《遠方地平線》(Baet Nore ( Distant Horizons ) )源自韓國傳統船伕歌謠。其間有用韓文及中文朗誦詩文,而近尾聲時,演奏家們齊用「吼嘿吼」人聲構成旋律,是我喜愛的部份。上半場最後一首《中國風安地斯小曲》(Ritmos Anchinos),這首曲子作曲家是母親為秘魯人的美國人,而其曾祖父來自中國。這首曲子將拉丁美洲神話、古代歷史、藝術、詩作和民間音樂,融入西方古典音樂曲式中,從中投射作曲家身上同時流著秘魯、猶太和中國多樣血液背景。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2010.04.18)下午到誠品書局信義店欣賞表演工作坊新作《彈琴說愛》(Just Play It )。

DSC01151

表演工作坊宣傳本劇別具特色,創意獨具。是種奇特的「戲劇+音樂」表演,是結合音樂與相聲的創意演出。本劇有別一般戲劇的演出方式,是用音樂來演戲。藉由臺上演員的對話,串聯古典音樂、藍調、流行音樂及生活中熟悉的旋律或歌曲。由美國鋼琴家范德騰(John Vaughan)先生帶領弟子:盲人樂手許哲誠先生擔綱演出。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天(2010.04.14)晚至國家音樂廳欣賞《安‧蘇菲‧慕特音樂節-德弗扎克協奏曲之夜》(Anne-Sophie Mutter Festival - DvořáK Evening)。

DSC01147

兩年前(2008.06.01)曾欣賞過安‧蘇菲‧慕特(中文維基百科英文維基百科官網)與特隆赫姆獨奏家樂團(Anne-Sophie Mutter and Trondheim Soloists)的演奏會,印象不錯,所以這次再度買票入場。上次演奏的曲目有赫赫有名的《四季》(中文維基百科英文維基百科),而前晚曲目我原本都不知道。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2010.04.06)到欣賞上海交響樂團Shanghai Symphony Orchestra)的演出。

本次演出,上半場表演五首國外古典音樂作品,三首華人作品,下半場則是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中文維基百科英文維基百科)的《e小調第五號交響曲,作品 64》(Symphony No. 5 in e minor, Op. 64)。上半場演出,除了第一首白遼士的《羅馬狂歡節序曲,作品 9》(Berlioz - Overture from 《 Roman Carnival 》, Op. 9)外,國外作品都選自歌劇,華人作品也都是歌曲,因此幾乎每段表演都有歌者(女高音、男高音、男中音)演唱,這和過去參與的音樂會幾乎都衹有器樂聲音很不相同。或許這跟指揮余隆(維基百科)以指揮歌劇聞名有關。

我沒有能力評斷上海交響樂團的表演功力如何,但昨天聽音樂的感覺很好。這樣說吧,起承轉合、高低強弱都呈現得很流暢,很悅耳。《e小調第五號交響曲》是第一次聽到,也覺得興味盎然。指揮余隆先生的肢體動作比較誇張,指揮本身就像一場表演。維基百科余隆先生不忘宣傳中國音樂,確實是的。不僅正式演出時安排三首華人作品,分別是青主的《我住長江頭》、黃自的《思鄉》和金復載的《我去看世界》,連最後兩首安可曲也是華人作品。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2010.03.26)晚上到國家音樂廳欣賞《譚盾之「臥虎藏龍」》(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譚盾(維基百科資料)先生說這是「2010臺灣國際藝術節」( 2010 Taiwan International Festival )閉幕演出。

觀賞這場表演經歷小小波折。知道這場表演時就起心動念想看,但因表演時間是星期五,當晚有事無法與會。後來機緣巧合事情排開了,票卻賣完。原本想算了,後來想到兩廳院售票系統的熱門討論區會有人出讓票券,就上去看看。果然看到有人要出售這場表演的票,位子還不錯,就跟她聯絡,所以昨晚才能成行。

昨晚表演分三個段落:「網路交響曲《英雄》」、「垚樂:大地之聲」及「臥虎藏龍」。每段表演前,譚盾先生都會說明曲子的創作過程或其它有關事項。第一曲子是「網路交響曲《英雄》」,這是由2008年底GoogleYouTube「網路交響曲」計劃產生的作品。該計劃從2008年12月1日到2009年1月28日,YouTube邀請來自全世界的頂尖音樂家與交響樂團共襄盛舉,上傳兩種不同具個人風格的表演影片,包括詮釋譚盾先生特別為「YouTube交響樂團」所做編曲—網路交響曲第一號《Eroica》(英雄),以及從活動網站上選擇自選曲。YouTube邀請來自全球各地音樂專家作為評審團,從中選出進入決賽的參賽者,並邀請YouTube社群在2009年2月14日到2009年2月22日進行決賽者票選活動,於2009年3月2日公佈獲選樂團及音樂家。獲選音樂家於2009年4月飛至紐約,與指揮家Michael Tilson Thomas以及在古典音樂領域具領導地位的表演者,一同參加為期三天的古典音樂高峰會。4月15日是活動最高潮,那天譚盾先生在卡內基音樂廳(Carnegie Hall,中文維基百科資料英文維基百科資料)帶領世界第一支網路交響樂團YouTube Symphony Orchestra作世界首演。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昨天(2010.03.13)晚上到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參加由臺北音樂傳記 Legacy Taipei 舉辦的《Legacy華語金曲之夜》。

DSC01134

這是場不同於以往的音樂會。不同點之一是開始時間很晚,晚上十點開始,凌晨三點結束。我因體力不支,十二點半到一點之間就離開,沒有留到最後。不同點之二,這場音樂會不是某人或某團體的表演,而是由四位DJ播放八零年代歌曲。因為早走,所以我衹看到前兩位DJ:黃子佼(維基百科資料)和林強(維基百科資料)。不同點之三,場地上四散擺放長條桌,配上高腳椅,有許多空間。事實上音樂會開始時,多數人是站著的,並隨音樂擺動跳舞,不像平常音樂會在位置上正襟危坐,靜靜聽演奏。不同點之四,大家一邊聽歌一邊喝飲料。買預售票的人附送飲料一杯。我點可樂,但多數人喝啤酒。不同點之五,雖然入口告示有說不可攝影,但好多人都毫不客氣地拿起相機猛拍。當大家圍到林強旁邊隨之歌唱跳舞時,拿出的相機更多,也不見有人阻止。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2010.03.06)到國家音樂廳欣賞《藍色星球》(The Blue Planet LIVE)。

本節目也是「2010臺灣國際藝術節」( 2010 Taiwan International Festival )重點節目。由喬治‧芬頓(George Fenton;英文維基百科資料)率領國家交響樂團(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NSO)臺北愛樂合唱團( Taipei Philharmonic Chorus ,TPC)共同演出。還有一位主持人方力行先生。

昨天節目不同於一般音樂會,是英國國家廣播公司(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BBC;中文維基百科資料英文維基百科資料)與探索頻道Discovery Channel中文維基百科資料英文維基百科資料)共同製作的海洋生態與自然紀錄片《藍色星球》(The Blue Plante;誠品博客來)的影像配樂,由喬治‧芬頓先生作曲。因此昨晚舞臺正後方就是一個大螢幕,在演奏過程中播放《藍色星球》中的影像,主持人及指揮會在段落間向觀眾介紹影片內容與幕後拍攝過程。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天(2010.02.28)下午到國家音樂廳欣賞《很久沒有敬我了你》(On the Road)。

2010_OntheRoad_01

這場表演由「臺灣有種 角頭音樂」(官方網站痞客邦部落格) 製作,也是「2010臺灣國際藝術節」( 2010 Taiwan International Festival )重要演出節目。因為是兩廳院旗艦製作(2010 NTCH Flagship Prodution),所以宣傳很賣力,插了好多旗子,打了很多廣告。表演由原住民歌者擔綱,重要的演出者有:胡德夫(維基百科資料)、紀曉君(維基百科資料)、陳建年(維基百科資料)、南王三姊妹(樂多日部落格)、家家……,而由國家交響樂團(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NSO)擔任伴奏。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2010.01.30)到欣賞《縱貫線Super Band 世界巡迴演唱會〈終點站〉》。縱貫線是由羅大佑(維基百科資料)、李宗盛(維基百科資料)、周華健(維基百科資料)、張震嶽(維基百科資料)四人組成的演唱團體,歷時一年,昨晚是縱貫線最後一場演出。昨晚結束,縱貫線也走入歷史。

昨晚舞臺,舞臺後方是一整片LCD,看起來是三片,但中間那一片實際上兩片,可以左右拉開。舞臺左右兩側各有四片小型LCD。在整個舞臺左右還各有一個大螢幕,而在後方大螢幕出來接到左右兩側的樓梯。樂隊合音就在大螢幕下方,被樓梯包圍起來的區域。整個色調完全是黑色,LCD面板是黑的,譜架是黑的,燈光的外殼是黑的。開演前整個舞臺就是一片漆黑。很好,我現在酷愛黑色。一如其它演唱會,舞臺旁的大螢幕都是顯示舞臺情況,昨晚的每一首歌都有顯示歌詞。舞臺上的LCD,有時配合歌曲顯示影片、動畫、圖案,有時也顯示舞臺狀況。昨晚比較特別是的是,舞臺正後方的大螢幕經常出現臺上表演者的特寫。如一開始時,就把螢幕四等分,四位歌手一人一格,非常清楚。我想這對坐在舞臺對面二三樓的觀眾很好,除了可以聽到歌聲,也能看到演出者的面部表情。

一如去年3月第一次看縱貫線的演出,燈光是十分炫麗、多變化的。也有配合舞臺演出。有一幕是四位歌手輪流站在小臺子上。沒站上去的歌手,就打上紅色、黃色的燈光,因此在LCD螢幕上看來較黯淡,而站上去的歌手就打白光,就顯得明亮,所以在螢幕上有很明顯魄對比,觀眾一看就知道現在是誰在唱歌,蠻好的。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2010.01.24)晚上到國家音樂廳欣賞《庫特‧馬殊與法國國家交響樂團》(Kurt Masur & Orchestre National de France)演出。昨晚曲目有:『貝多芬:《艾格蒙》序曲,作品84』(Beethoven : Egmont Overture, Op. 84,英文維基百科資料)、『貝多芬: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作品68』(Beethoven : Symphony No. 6 in F Major " Pastoral ", Op. 68,中文維基百科資料英文維基百科資料)、『貝多芬:降E大調第三號交響曲《英雄》,作品55』(Beethoven : Symphony No. 3 in E-flat Major " Eroica ", Op. 55,中文基百科資料英文維基百科資料)。

DSC00639

由之前的媒體報導可知,庫特‧馬殊(Kurt Masur,英文維基百科資料)是詮釋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中文維基百科資料英文維基百科資料)的大師,這次在臺南(1月23日)及臺北(1月24日)演出的曲目也都是貝多芬的作品。我的程度自不足以評斷指揮家的指揮功力如何,對樂曲的詮釋怎樣。不過庫特‧馬殊的指揮蠻特別的。他沒有拿指揮棒,動作也不大。由背後看,甚至看不出他在指揮,有時(特別在演奏《艾格蒙》序曲)會見他短暫地兩手垂立,沒有任何動作。而在看得見的動作上,幾乎都是輕柔著帶領著樂團(當然也不乏有力的時候)。無論如何,庫特‧馬殊的指揮方式與我過去所見大異其趣。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