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中國時報有篇報導:誠品強勢談判 出版業冰風暴。提到了誠品書店要把出版商結帳的方法,由現行的月結轉成寄售。

我非出版界的人,這事跟我沒什麼關係,但這事讓我想到之前金石堂與凌域間的爭執(關於此事件的相關報導,可以參見老貓學出版的綜合整理:凌域金石堂事件匯整[動態更新]金石堂凌域事件第二波匯整[八月動態更新])。與凌域事件相同的是,誠品這次也是挾強勢通路,而採取對自己有利,但對夥伴(出版商)不利的結帳作法。關於強勢通路的問題及建議,可以參見:這是自由市場,但也是殺戮戰場[凌域金石堂事件]

我在學校工作,不在社會打滾。聽在外面做事的朋友說,我才知道外面作生意,常常拿到三個月的票子。也就是東西賣給你,我要三個月後才拿得到錢,甚至還有開半年票的(對方愈強勢的,條件愈嚴苛),金石堂與凌域事件中,就提到金石堂會開半年票(誰叫金石堂大,是強勢通路,一如今天談到的誠品書店)。這對我而言是難以想像的。怎麼可以這樣。而所謂銷結或託售制,更是欺人太甚,書要賣出去,出版商才能拿到錢,沒賣出去的書,就拿不到錢,那書店不是毫無風險,這是我非出版界人的看法。但看了老貓學出版後,才知道原來銷結制也有正面功能(請見:「銷結」的條件:通路可以避免以勢壓人)。而且由老貓學出版我才明白,原來月結制也有其問題,對連鎖書店有其不利之處(見:如何找到合理的出版產業交易模式)而書店與出版商的結帳方式,是歷經多年的演變,而其中關鍵就是「書」的市場不景氣。這是一個我不理解的地方,大家都說臺灣人不愛讀書,那為什麼每個月還是有那麼多書出版?我也曾請教過朋友這個問題,承她給我一些資料,但我的疑惑仍在。不愛讀書的臺灣市場,怎麼養得起那麼多書,及那麼大的連鎖書店?是不是臺灣人並不是那麼不愛讀書?

中國時報這篇報導最後提到:「這些話讓出版業者深感受傷,也感嘆書店珍視文人氣質與出版界溫馨情誼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他們也擔憂,誠品強硬的作風、交易模式的改變,反映出未來台灣的連鎖書店面貌,極力朝商業傾斜,最後變得像便利超商或書報攤一樣雷同。」……好多人可能很羨慕在書店工作,可以看書,感覺又有氣質。不過資本主義社會,生意就是生意。在書店老闆眼中,恐怕還是「錢」比較實在。報導裡說的文人氣質與溫馨情誼,在現代社會恐怕是神話。之前看到一篇報導,提到在歐美獨立書店勢微。我本想寫篇感言,但沒寫。不過同樣的版面裡也提到,獨立書店在臺灣反而蓬勃發展。這又是一個我不理解的現象。前面說,話說臺灣人不愛讀書,但每個月都有一大堆書出版,不知道這些書要賣給誰?而書的通路幾乎被誠品博客來金石堂壟斷,那麼獨立書店又是怎麼生存的呢?不知道這和「全球化」與「在地化」並存相同?或者這就是台灣人的活力與創造力,可以在夾縫中求生存?

對讀者而言,只要有方便的地方買書,有好的書可以讀就好了。是不會管也不用管,書店(通路)和出版社間有什麼問題。不過前有金石堂,現有誠品,會讓人感到,出版業真不是人做的行業。在那寬敞明亮,舒適怡人的書店背後,仍是血淋淋的金錢算計、商業利益。在強勢通路下,真地,文人氣質與溫馨情誼是不會存在的。事實上,只要是資本主義涉足的地方,都不會有。在星巴克,會有人文氣息嗎?

 

本文同步發表於我在無名小站的部落格我在Yahoo的部落格我在痞客邦的部落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ykao 的頭像
    yykao

    Eric的網誌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