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07.12.08)到臺北國際會議中心觀看鬼太鼓表演(鬼太鼓座官方日文網頁維基百科的介紹:英文版日文版)。鬼太鼓第一次來臺灣時,就想去看,卻始終未能成行。今年因為生活有了變化,所以能隻身前往觀賞。這又再度證實了,事情不會只有好沒有壞,也不會只有壞沒有好。端看自己從那個角度看,如何面對?如何體會?如何從中學習?


鬼太鼓座的表演,主體是「鼓」。只有鼓聲會不會太單調?不會耶!鼓有大鼓(太鼓)、中鼓、小鼓。鼓聲或高或低,或急或徐,或重或輕,有著不同的層次,各種搭配,更顯變化。同時表演中還有人聲、笛、簫,以及一些不清楚為何物的音響(我的座位太遠,看不清楚。不過其中一幕一個片段,我知道有波浪鼓和算盤)


鬼太鼓主要強調力與美。看表演者奮力演出,擊鼓彷佛在劈砍一般,真是令人血脈賁張。表演者整齊劃一的動作,更增添鼓聲的架勢。當鼓聲停止,擊鼓者凝結不動,一如照片中一般。雖然是不動的,但那股氣勢,就如正要擊鎚下去一般,不動中仍顯律動。寂靜中仍見張力。


今天的表演,不是僅有氣力萬千的澎湃表演,也有詼諧幽默之處。一場有琴、鼓及那種玩具-支架上用線連著一球,把球翻上來,用支架接住。彼此之間,藉音響、動作彼此配合、逗弄,顯得趣味盎然,引得全場笑聲不斷。而且那個接球的玩具,球愈換愈大,而表演者的動作也如特技表演一般,帶來陣陣掌聲。他們也與臺下互動,把球拋下臺,再請臺下人拋回去。可惜臺下人技藝不高,沒拋上去。一個小女生向前再擲回臺上(小女生的父母有錢又有心。花大錢讓女孩坐第一排,小小年紀就接受藝術文化洗禮,未來定有不錯的涵養)


鬼太鼓座的表演者,也很重視本地觀眾。表演中有一幕,演奏「月亮代表我的心」,當然,會場中人跟著輕輕吟唱。快結束時,吉田敬洋先生以略為生硬的國語說:「接下來,鬼太鼓座團員介紹」。雖然呼喚團員姓名是用日文,但每位團員都展示一塊白布,上面以漢字書寫團員姓名,實在窩心。對了!中場休息時,也是兩位團員拉開一白布,寫著中場休息15分鐘。我想,鬼太鼓座是很努力地要貼近臺灣觀眾。


以下是Youtube上鬼太鼓座的影片,請欣賞:







或者也可上網買鬼太鼓座的DVD來欣賞:


博客來網路書店鬼太鼓座

誠品網路書店鬼太鼓座


 


本文同步發表於我在無名小站的部落格我在Yahoo的部落格我在痞客邦的部落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