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09.07.11)到臺北小巨蛋(Taipei Arena )欣賞著名音樂劇《歌劇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維基百科資料)。
這齣戲太有名了,廣告上說是四大音樂劇之首(不知道其它三齣是什麼?),也打敗《貓》(維基百科資料)成為百老匯(維基百科資料)上演最久的音樂劇(不過《貓》和《歌劇魅影》的作者都是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維基百科資料)。而我也算是「得償夙願」。三年前,《歌劇魅影》第一次來臺演出時,我幫朋友買了兩張票,自己卻因故沒能欣賞。所以這次再度來臺,無論如何我都要買票進場,也的確值回票價,不虛此行。
既然是音樂劇,歌曲自然是一大重點。戲裡的歌曲都很好聽。但由於自己英文能力不好,劇中歌曲、對白除了像「I love you」這麼淺顯的除外,我都聽不懂。所以眼睛就一直瞄過去看字幕,這就形成一種干擾, 讓我不能好好地欣賞演出,無論是演唱、舞蹈或是對白。也曾想不管內容在說什麼、唱什麼, 就靜靜欣賞就好,但還是會忍不住看字幕,所以……。不過即使是在受打擾的情況下聆聽,仍然覺得歌曲優美動聽,讓人感到很舒服。同時韋伯也藉由歌曲串連全場。除了經常出現的主題旋律「PHANTOM OF THE OPERA」外,有首歌(應該是All I Ask of You),在湖邊男主角之一拉烏爾(Raoul)與女主角克莉絲汀(Christine)對唱一次,在地窖裡魅影對女主角唱了一次,最後魅影放了拉烏爾(Raoul)與克莉絲汀(Christine),倆人划船離開地窖時,All I Ask of You又再度響起。網路上說:「拉烏爾(Raoul)與魅影在「 ALL I ASK OF YOU 」不同演繹表現了他們各自對於女主角克莉絲汀不同的愛情,最後這一主題在管弦樂中浮現,顯示了愛情最終戰勝了悲劇。」我個人的體會沒這麼深刻,但覺得那歌詞含義很美、很深刻,也感受到一首歌串連全劇,自有其深意。
在欣賞前,看到一篇文章介紹此劇。說韋伯故意讓劇中女高音卡洛塔(Carlotta)用歌劇唱腔演唱,讓人覺得刺耳,再由克莉絲汀(Christine)用清新的唱法演唱相同歌曲,藉此表達韋伯對歌劇的輕蔑。不過我聽的時候,倒沒有覺得卡洛塔(Carlotta)的唱法有什麼不妥,覺得也還不錯啊!也許這是因為自己歌劇聽得很少,所以無法聽出有什麼不對。
本劇的服裝設計蠻不錯的。吉瑞夫人(Madame Giry)一襲黑衣佮如其分,下半場開始的「化粧舞會」每個人的服裝都很特別、華麗, 除了歌曲外,透過服裝也給觀眾很好的視覺享受。而燈光運用也很優。如那場「化粧舞會」裡,透過燈光的明暗及顏色呈現出不同氛圍。魅影在高臺上逐漸上升而消失,中間也透過燈光呈現出鬼魅的氣氛。本劇的燈光運用也很棒。
宣傳上說,這齣戲的機關很多。在舞臺佈置上,除了藉由許多布製的場景,上上下下,進進出山,快速地變換舞臺,也有許多實體的場景,如地窖裡的柵欄,也都快速、適切地進入位置。魅影第一次帶女主角到地窖時,划船的場景好真實,就好像真在水上划船一樣。而兩側移過來燭臺,竟然還會逐漸升高。有一幕,「呯」的一陣火焰煙霧(小小的),魅影就消失了。還有些機關等等,一時也說不完,反正果然就是機關佈景很多,變幻很多。
但有個機關,先前還宣傳了一下。就是那個水晶吊燈落下來。宣傳上說這次下落速度比上次快,還有媒體報導,有明星觀看本劇,對這掉落場景感到驚異。但是以我學物理的人來看,那吊燈掉下來的速度實在不夠快。不過垂直下落後,還能水平向內縮,嗯……機關做得不錯。
上次說過,如果有笑點,就會讓人覺得輕鬆,覺得能夠接受,看得懂,也容易讓人感到好看。《歌劇魅影》裡也有蠻多笑點的。一如開場不久,演員在排「漢尼拔」(Hannibal)時,皮安吉(Piangi)被糾正發音,還有他要爬上大象時,都有笑點。我想《歌劇魅影》會如此受歡迎,除了優美的歌曲,華麗的服裝佈景、奇巧的機關、動人的愛情故事外,這些巧妙安排的笑點也有功勞。
昨天的表演十分精彩,但有幾件事,令人不是那麼愉快。我入場時,就被服務人員在手上蓋個章。我問為什麼?服務人員說要區隔B1和二、三樓的觀眾。奇怪?以前也沒這樣啊!會有人買二、三樓的票,跑到B1來看嗎?而且看票根不就好了?蓋個章幹嘛? 後來也沒人再看那個章!另外就是紀念品館。一件T恤要賣800元,而且衹收現金。哇勒!是外國單位太愛錢,要求很高的權利金,還是國內主辦單位,要藉此撈一筆?這價錢是外面的數倍吧!還有那節目單要500元。500耶!平常的節目單100元,150或200就算是貴的了,結果這戲的節目單竟然要500元,會不會賺太多了啊!上次《太陽馬戲團》的節目單也很貴(忘了多少錢),是不是這些國外名劇都一個樣啊?可是《獅子王》好像沒這麼貴(我忘了多少錢,衹是憑記憶,所以這說法不一定對),國內主辦單位,可不可以體恤我們觀眾,《歌劇魅影》的票價已經不便宜,就不要再多賺我們什麼錢了!
本文同步發表於我在無名小站的部落格、我在Yahoo的部落格、我在痞客邦的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