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書名,以為是本講「人生大道理」的書,實際上不是,書上副標倒是點出本書內容:「一部關於人子之道與醫者之責的故事」。書中的確多次提到作者父親的一句話:「希望這能讓你學到一課。」但這一課並不是用言語教訓,而是藉由情境、事件帶來的學習,是透過身教給的教導。而另一方面,身為老年醫學專家,作者父親罹患失智症,這疾病本身也是父親教導作者的人生功課。
作者父親患了「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中文維基百科、英文維基百科),喪失了記憶,行動不便,還有其它疾病(癌症)。這失智症讓我想起《明日的記憶》(Memories of Tomorrow,官方部落格、開眼電影網、IMDb、中文維基百科)這部電影,就是講「阿茲海默症」。片中男主角漸漸失去認知能力,不認得路,最後也不認得鍾愛的妻子。家人罹患此病,一如本書作者所寫,對家人是一種折磨,包括生理及心理。當然電影裡的表現「美好」許多,一些場景、對白也著實令人感動,尤其是男主角和妻子在醫院頂樓的樓梯間的那段對話。
書中作者描述了許多年少時期與父親的互動,釣魚、賞鳥、當舖工作等等,筆觸溫暖細膩,讓人為其深深父子情感動,也彷彿一同進入那共享天倫的日子。而另一方面,作者也記述行醫生涯,從醫學院、實習直到開業醫生,讓人感受到他的仁心仁術,如他在書中一再表示的:一個真正的好醫生,是紓解病人身心痛苦的「療癒者」,而不只是醫療技術的「執行者」。另一方面也同感他的無力。因為他從事老年醫學,和其他疾病不同的是,「老化」難以戰勝、永遠不敗。
作者在文中提到美國醫療體系、保險給付許多問題,例如過於重視程序技術,還有各種不同機構面對老年照護的不足。但我是想,相對於美國而言,我們社會可以提供給老人的照護似乎明顯不足,無論是居家照護、安養中心,或者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其它機構。同時作者一再提醒我們,在全世界文明國家一致走向「高齡化」、「高離婚率」、「低生育率」的趨勢之際,如何以務實而不失悲憫的角度,面對父母與至親的老化、照護與死亡課題,是我們必須關切的問題,因為接下來要面對這個課題的就是我們自己。同時這個課題會耗費許多金錢。臺灣是有全民健保的,那麼在邁向高齡化社會,社會如何負擔高昂的老年照護費用,恐怕也是我們必須未雨綢繆。
看此書,對我帶來另一附帶影響-想去賞鳥。雖然我手上的攝影器材不足以賞鳥,我也沒有望遠鏡。甚至在尋求改變的生活裡,是否有時間都是疑問。但作者描述他和父親的賞鳥經驗,確實帶起我想去賞鳥的心。沒有器材也不重要,能在自然界中用肉眼看到不同鳥類,應該就能獲得感動。我想這可以放在心裡,等待實現。
本文同步發表於我在無名小站的部落格、我在Yahoo的部落格、我在痞客邦的部落格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