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國中基測是由民國90年開始的,當然最早是要和多元入學方案結合。所以一開始就說:這是門檻,不是分發依據(就是最近教育部被罵臭頭後,再度提出的說法,教育部說要在100學年度實施)當然最後的結果,變得完全不一樣。國中基測變成了超大型聯考,而量尺分數成了登記分發入學的惟一依據。即使在申請入學及推薦甄選時,分數也變成基本門檻。

最早最早,師大心測中心,在90年開始基測前,對外宣傳的許多想法,事實上,最後都不存在。例如:本來說90年基測建立的常模,要用五年,但結果是一年一個常模(這是心測中心的說法,但依最近披露的消息,可能是一次考試,一個常模)。本來說,因為試題難易度都已知,所以難題要扣多一點,簡單題要扣少一點,但結果是只論題數扣分,而不管難易度。本來說依爬樓梯(或跳高)理論,要在高處突破不容易(90分進步到95較難,20分進步到30分較簡單),所以錯第一題的分數要最重。但今年(民國96年),自然科第1題扣2分,錯第2題扣3分,也和對外說詞不同。

更重要的是,師大心測中心心態十分老大。不要說關於考試成績的結果不公布(說法是避免比較,避免擴大城鄉差距,所以只有PR值,沒有更詳細的資料),其它方面亦復如是。九年一貫強調能力指標,心測中心在製作題庫時,就有每一題的能力指標(九年一貫前就是如此),但是他們的能力指標不公布。別科我不知道,自然科能力指標分兩段(九貫以前,現在有沒有變,不確定),第一段是關於科學能力的,諸如:圖表解讀等等,第二段是內容(這是熱學還是力學,是熱學的哪一部份)。他們只公布第一段,第二段晦莫如深,為什麼?實在沒道理。每年學測完,請大家提供對試題的意見,但心測中心都是能拗就拗,絕不輕易認錯,送分或兩個以上答案給對。今年記者問我蓋斑鬥魚是一例(不只我講,也有大學教授表示題目有問題),那年考錐形中甲瓶水柱比乙瓶水柱高,問甲的什麼一定比較大。答案是溫度。我們反應:水有異常現象。結果教授回答:高度的差距已超過數量級,所以異常現象不可能造成如圖示結果。可是啊!國中生根本沒聽過數量級,他們也沒記得異常現象的差距有多少,只知道有異常現象。那麼怎麼能用這種理由說答案沒問題?今年好多題,心測中心都說,題目是有點問題,但不影響作答,所以仍依原答案給分,這是什麼跟什麼嗎?

量尺分數,這幾年來一直被人詬病,因為要用量尺的理由(例如:這是如托福、GRE的門檻)都已不存在。但心測中心都用重覆理想的方法回應,死也不改。最近因為中研院林妙香教授的研究,擢破了心測中心的謊言,才又氣急敗壞地對外放話。實在令人無言。

事情至此,理論上教育部要出面解決,不過依我對教育部的認識,恐怕不樂觀。

最後,
再度引薦蔡志浩先生在Taiwan 2.0的文章:國中基測還有救嗎?請大家參考。如果可能,請大家透過認識的立委,向教育部施壓,要他們澈底解決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