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09.08.19)星期三,中午到臺北市政府開會。開完會,約四點半,趕去高中友人莊的新家,和池、戴、鄭及鄭妻何,還有戴與鄭的小孩聚會。戴和鄭現在都居住在美國。戴星期六就要回去,而鄭會留到九月。這次機會很好,兩人在臺北的時間有交集。所以大家可以再聚聚。可惜劉現在長住大連,而房才剛赴美工作,明年才有機會回來。要全部的人再相聚怕不容易了。其實年輕時,我們年初二會聚會,但長大後, 結婚了,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 就難有時間固定聚會。
雖是老友相聚,但倒沒有「白頭宮女話當年」,談很多陳年往事,就是現在的生活隨意聊聊。莊說現在聚會,大家都聊些美容(莊、池、戴和何都是女生)和養生(我們都是四十歲以上的人了!),談到大家都有老花眼,也談到莊兩個還在唸幼稚園雙胞胎的教育。莊拿出照片跟大家分享,看她出遊的景況,談到那裡好玩等等。不過也因為講得太高興了,所以出了點錯。莊對池說新屋有間鵝肉很不錯,吃完鵝肉就可以去那裡那裡玩。那鵝肉還說了兩三次。不過池是吃素的,鵝肉再好吃都跟她沒關係。莊想起池吃素後,衹好跟她說:「 阿彌陀佛,罪過罪過!」。
昨天談話裡,有兩件事跟當老師的我有關。第一件是我提到,臺灣總認為在美國唸書很輕鬆,很容易。戴跟何都說:才不是!在美國唸書如何要看學區。在小學(美國衹到五年級)很輕鬆,但最遲到了八年級,功課就重了!而且美國的要求是全方位的,不僅是課業成績,還有別的,如:社區服務。將來要申請大學,這些都要看。每個人都有很多的課外表現,你沒有就不用談了。其實這個以前就有學生跟我講過。她到英國唸高中,她說她每天兩點還是三點就放學,但她有張LIST,上面寫著她要參加社團活動多少小時,社區服務多少小時,體育活動多少小時,什麼什麼活動多少小時,這些都要蓋過章,認證後才能畢業,另外還有一大堆報告要寫。我在想如果在臺灣,跟學生說可以三點放學,但放學後必須要做這個,做那個,我想很多人寧可跟現在一樣,四五點(國三要五六點)才放學。這件事,可以跟學生說,不要誤以為衹有在臺灣才會唸書辛苦,在美國想要唸好大學,也是一樣累的。而另一方面就是我們教育人員要想一想,人家美國重視全方位的表現,不僅是課業上而已,相對地來說,臺灣對學生的評價、要求,雖比以前好多了,但仍不夠多元。就像我們即使到了大學,也不要求學生要做社區服務。
另一件事是快離開時,鄭提到競賽型體育活動很有意義。鄭的孩子游泳游得不錯,才學沒多久就被派去比賽。鄭說,這個活動可以讓孩子學習專注,知道要有目標,知道要有收穫,要有好成績,就要付出、就要努力。但更重要的是,學會面對失敗,面對挫折。鄭的孩子在一次大比賽中失常,表現不好。經由這次失敗,他學習如何面對自己,學習如何從挫折中走出來。在下一次比賽中,他又有不錯的表現。鄭說我們不能衹責怪年輕人是草苺族,要問問我們有沒有給他們學習的機會。這又可以扣回剛才的主題,孩子需要多元探索,多方面經驗,不同歷程可以給孩子不同學習。人生有很多面向,孩子需要體驗更多。回歸主題地說,培養挫折忍耐度及學會走出低潮,是人生很重要的課題。鄭認為競賽型體育活動是不錯的經驗。
我說過自己不善交際,生活圈也小。這些高中朋友都是我很重要的友人,也是我一輩子的朋友。縱然現在見面機會很少,但我們仍然是知心的好朋友。
本文同步發表於我在無名小站的部落格、我在Yahoo的部落格、我在痞客邦的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