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09.08.16)晚上到新舞臺觀賞屏風表演班小戲大作「三人行不行Ⅰ」。這齣戲之前就曉得,屏風表演班也在Facebook上大打廣告,但我一直沒下定決心買票。是朋友看了戲,發了個mail談當天感受,才讓我下決心買票進場(雖然朋友的mail裡,幾乎沒有關於戲本身的內容)。都快開演了還能買到票,是因為受莫拉克(Marokot)颱風影響,之前有幾個場次取消,昨天這場是加演的, 所以才能有位子。
不知道是不是現在舞臺劇的趨勢,最近看舞臺劇,常見開演前,臺上就有演員在動作,如《六義幫》、《人間條件Ⅰ》。昨天雖然臺上沒有演員,但一方面有音樂(這很多戲都這樣,開場前播相關音樂),還有就是舞臺上的佈景(一片由矩形交織的鐵架),有著燈光閃耀變幻,好像是佈景在代替真人演出。我不知道提前有人在臺上,是否有特殊含義,但觀眾比較不無聊是真的。
按節目單上的說法,本戲應出自小劇場, 所以當是小品!?演員也衹有三位,故事的舖陳也很簡單。事實上,開幕那場「序場/街頭怪人」還真看不出故事性。戲裡基本上大量運用京戲「象徵」的手法,沒有佈景,一切姿態、動作和 人物性格都是象徵的。諸如一開場,三位演員起床在梳洗,那該是在不同房間,但舞臺上卻是彼此相鄰。於是看過去就是一人在小解,另一人接水漱口,橫生許多趣味;接電話時,會說對方幹嘛拿杯子,當然雙手的手都是空的。用四把椅子表示車上座位,轉彎後位子方向等會變動,結果駕駛座跑到左邊,前後座位互換,當然也是趣味橫生。事實上,戲裡也拿這象徵開玩笑。下車時, 駕駛說下錯了,那裡有門不能那樣下,對方在表演開車門下車的樣子,也帶來許多笑點。其實戲裡也不全然都是象徵性,因為還有加音效,如沖水聲,這在京戲是沒有的。
整齣戲衹有三位演員,但角色不衹三個。最後一場「目擊者/一場車禍」, 演員要一人分飾三角,臺上共有「九位」。導演藉由幾樣小道具,配上演員靈活的走位穿插及生動逼真的演技,使觀眾看得一清二楚,絲毫不亂。例如用帽子分辨警察目擊者,當事人之一有禿頭頭套,可以和警察一角區別。女生有條絲巾分辨兩角。他們也拿這一人飾多角開玩笑,在臺上點名倒底有幾位,演員就要快速走位把所有角色站定位,演出來,而演車禍死者那位,還要滑過舞臺到那屍體畫線的位置,很有趣。反正昨天晚上,整個劇場笑聲不斷,大家都該過了一個快樂的夜晚。散場時,經過一位女子身旁,她說很久沒有這樣深沉地笑了,哈!我不懂她說深沉的意思,但她該是說昨晚的戲很好看。
我個人最喜歡第四段「淒涼美麗的 Love Story」,那是講日據時代一個男子接到徵兵令的事。那是用廣播劇的方式敘述,但用一般標準看,那故事一點也不「淒涼美麗」,因為說故事的過程,有很多出錯,還有人來亂,加上語言的運用等等(他們唱了首日文歌:「愛你(我?)入骨」,而這為後來的笑點埋下伏筆),使這個故事說來十分有趣。不過啊,演出中,一位在吹口琴,一位要彈吉他,那是否表示,這演員還不能隨意找找,不能衹會演戲。
在節目單及宣傳單上說,這齣戲以大量喜劇手法諷刺現代都市人的複雜、慌亂而又疏遠的人際關係。但在這一點上我感受不深。在第二段「慾望的背叛/老闆 V.S 員工‧職場權力 V.S 陽奉陰違」比較有明顯的扣緊人際關係。而且運用了一個圓圈加把手,當演員透過圓圈講話時,他說的是心裡真正的感受、想法,而拿下圓圈,就是人際間虛偽的那一套,諷刺意味十足。這也很難在這裡說清楚,我甚至懷疑光看劇本也不夠,要親眼看到完整的臺上表演,才會深有感觸。
這齣戲雖然是小品,但我覺得不錯,很值得一看。它的首演在1987年。昨晚用了臺北市街頭的小綠人串場(昨晚還有小紅人、小黃人),1987年,臺北市沒有小綠人,不知那裡串場的是什麼?
本文同步發表於我在無名小站的部落格、我在Yahoo的部落格、我在痞客邦的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