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09.11.18)晚上到華納威秀信義店觀賞《2012》(英文官網、開眼電影網、IMDb)。
其實心裡很猶豫要不要看這部片子。因為由網路上看到的隻字片語,這片子的內容非常誇張,但特效十分好。學生在Facebook說西門町又像《海角七號》(Cape No.7,開眼電影網,官方部落格)時那樣人潮洶湧。後來還是因為有點心動,加上影片放映時間剛好(不用等),所以還是選了這部片子。
一如之前看到的網路消息,這部片子的特效十分棒,看那山崩地裂,海嘯風雪,拍得逼真震撼、場面盛大,氣勢磅薄,但誇張的劇情錯誤頗多(後述)。而在災難場面之餘,也有加入人性的部份。有趣的事,愛情的成分不多,倒是婚姻及夫妻相處多一些,還有就是父母對兒女的親情。因為本來把它想得太不好看,看完後反而覺得還好。反正就是典型的好萊塢電影,純娛樂就好,不要花大腦,不要想太多,就OK。
說不要想太多,還是忍不住要點明片中誇張謬誤之處。第一個可能是翻譯問題(因為沒注意原來英文怎麼說)。戲中提到地震的大小時,說是10.5級之類的。這個數字應指「芮氏地震規模」(Richter magnitude scale,中央氣象局地震百問,維基百科),但是「芮氏地震規模」是一個比較的數字,沒有單位,也就是衹有規模10.5,沒有規模10.5級。
戲裡有一段是海嘯淹沒西藏山上的寺院(開眼電影網裡說是位在海拔5000公尺的世界最高寺廟絨布寺)。但在這畫面前顯示的海嘯高度僅1500公尺(這已經太誇張了!),那怎麼淹到5000公尺高的地方。更重要的是,海嘯能有多高,和地震釋放的能量,也就是「芮氏地震規模」有關。「芮氏地震規模」每增加1,能量約增加32倍。2004南亞大地震規模9.0,規模10.5能量約增加181倍。把南亞大地震的海嘯放大180倍,也淹不到5000公尺的高山(何況能量與振幅的關係不是正比,意思是能量變兩倍,浪高不會變兩倍),這個海嘯太誇張離譜了。1999年臺灣發生921大地震,斷層地表破裂帶延續約100公里,而南亞大地震的斷層有1000公里,意思是規模10.5的地震不會造成電影中那麼長的斷層。而南亞大地震使整個板塊抬升約 20 公尺,這也表示規模10.5的地震不會造成如電影中那般的大崩落,反正就是電影實在太誇張了。
電影裡,災難的起源是太陽發射許多的微中子(Neutrino,維基百科資料),衹能說編劇的想像力很豐富。微中子的來源很多,太陽微中子是其中之一,能量大小約為MeV(百萬電子伏特,1MeV約等於1.6×10-16焦耳),其實並不太大。微中子因為質量小,不帶電,速度快等因素,幾乎不會與地球上的物質發生作用。電影裡說,微中子發生改變,促成某種變化,加熱了地球內部。嗯……如果微中子真會有如此改變,那將是諾貝爾獎等級的重大發現。至於加熱地球核心會不會造成這樣的毀滅?當然我們不能說不可能,但事實上現在地球的外地核就是液態,而板塊下的軟流圈也是「熱」的,這樣看來,加熱地心不見得會帶來什麼不良後果。
好了,以上都是挑毛病的說法,不要想這麼多,就是去電影院放鬆,不花大腦地看場電影,這部片子還是不錯的。而且幾個場景都一再強調父母對子女無私、全心全力的愛,這對為人父的我而言,感受更深。
本文同步發表於我在無名小站的部落格、我在Yahoo的部落格、我在痞客邦的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