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09.11.21)到國家音樂廳欣賞音樂會《馬友友與凱瑟琳‧史托特》(Mercedes-Benz Asia Tour Yo-Yo Ma & Kathryn Stott)。年初時,馬友友先生(維基百科資料)有回臺表演,我也看了(音樂-馬友友新年音樂會,無名小站、Yahoo、痞客邦)。不過新年那次是大提琴獨奏,昨晚則加了鋼琴和奏。不知道是因為昨晚音樂會是由臺灣賓士汽車(Mercedes-Benz Taiwan)獨加贊助的關係,還是因為多了位音樂家,成本較高。昨晚票價比年初音樂會「高貴」許多。我買的票已經不便宜,但仍衹能坐在二樓中後方。
昨晚節目單上發曲目有:《顏尼歐‧莫利柯奈:教會》(Ennio Morricone:Mission)、《喬治‧蓋希文:第二號前奏曲》(Geoge Gershwin:Prelude NO. 2)、《西薩‧卡馬爾果‧馬利亞諾:水晶》(Cesar Camargo Mariano:Cristal)、《皮亞佐拉:孤寂》(Piazzollz:Soledad)、《葛萊姆‧菲特金:L》(Graham Fitkin:L)、《約翰尼斯‧布拉姆斯:E小調第一號大提琴奏鳴曲,作品38》(Johannes Brahms:Cello Sonata No. 1 in E Minor, Op. 38)、《西薩‧法朗克:為小提琴和鋼琴的奏鳴曲,A大調(大提琴與鋼琴版本)》(César Franck:Sonata in A Major for Violin and Piano ( Version for Cello and Piano ))。不過一開始,馬友友先生就說要把《L》那首曲子放到安可曲裡。這些曲子除了《教會》,都沒聽過,而《教會》也並不熟。不過整場的演奏,加上三首安可曲,感覺曲風多元,呈現不同風貌。事實上昨晚第三首安可曲很熟,但想不起曲名。唉……一方面是自己程度不好,另一方面是以後聽音樂,要記得名字,否則就常常會很耳熟,卻想不起曲名。
我古典音樂造詣不深,無法評論昨晚大提琴與鋼琴演奏,默契如何,琴音是否和諧,有沒有加成效果。不過某些段落,即使像我這樣的門外漢,也能感受到兩人良好的配合默契,及鋼琴大提琴的相互呼應。節目單上臺灣賓士汽車總裁葛福睿先生寫道,馬友友先生和凱瑟琳‧史托特小姐是長期合作的攜手演出夥伴,我想昨晚兩人的共同演出是很成功的。
之前就曾寫過,看過的大提琴演出,音樂家抱著大提琴,好像擁抱著自己的愛人一樣,演出時常顯露出陶醉、滿足的表情。昨晚的馬友友先生亦復如此。事實上我覺得馬友友先生的肢體動作及臉部表情,比年初新年音樂會時更豐富,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有鋼琴陪伴,更有共鳴的關係。
昨晚有個小姐陪在凱瑟琳‧史托特小姐旁邊幫忙翻譜。馬友友先生前面也有譜架。雖然有看到馬友友先生翻譜,但看他表演時的模樣,實在很難相信,他還能去看譜。
昨晚演出,好多家長帶小孩來,有些孩子身上還帶著琴(小提琴)。那些小朋友,大多看起來好有氣質的樣子,學音樂的孩子真地不太一樣。
今年馬友友先生兩次回臺,但以他忙碌情況,我猜想明年大概就沒機會了。心裡希望後年是民國一百年,政府的各項慶祝活動中能有個音樂會,邀請著名的華人音樂家,如馬友友先生、林昭亮先生回臺共襄盛舉,我們就有幸能再聆聽美好的樂聲。而以這些著名音樂家的行程,現在就要開始約了。政府加油!
本文同步發表於我在無名小站的部落格、我在Yahoo的部落格、我在痞客邦的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