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09.12.12)到臺北市社會教育館(城市舞臺)欣賞「果陀劇場」演出的《步步驚笑》(The 39 Steps)。
這齣戲最初是約翰‧布康(John Buchan,維基百科資料(英文))所著的小說《39台階》(The Thirty-Nine Steps,維基百科資料(英文)),後來改編成三部電影,其中之一是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維基百科資料)的作品,1995年兩位英國劇場的無名小人物根據小說及電影編寫了一齣舞臺劇,演出相當成功。而後另一製作單位委由派卻克‧巴羅(Patrick_Barlow,維基百科資料(英文))改寫劇本,他以希區考克電影為本,加強愛情成份,於2005年6月在英國西約克郡劇場(West Yorkshire Playhouse)首演,修改後於2006年8月在倫敦三輪車劇院(Tricycle Theatre)再度上演,同年九月轉往標準劇場(Critrtion Theatre)繼續演出。2008年初在百老匯上演,4月由墨爾本劇團在澳洲演出,2009年7月起在紐西蘭威靈頓、11月於中國上海、12月起於臺灣各地(臺北、中壢、臺中、臺南、新竹、高雄)陸續演出。
本劇演員有四位(不算最後一場,僅伸出一隻手的那位):金士傑(維基百科資料)、卜學亮(維基百科資料)、劉亮佐(維基百科資料)和天心(維基百科資料)。其中,金士傑先生從頭到尾僅飾演男主角理查‧漢耐一角,天心小姐一人扮三角:安娜、潘美拉、瑪格麗,而卜學亮先生、劉亮佐先生就是兩人分飾多角,其它所有角色,包括跑龍套的,他們兩位就全包了。所以節目單上說,本戲宣傳單上常申明「四位演員飾演48角或145角」以為噱頭。其實後者數字是包含戲中一場遊行的群眾。
金士傑先生當然沒話說,百分百硬底子演員,卜學亮先生、劉亮佐先生也有很豐富的演出經驗。而天心小姐的演出,在我眼中也十分出色。飾演潘美拉時﹐把鄉下姑娘壓抑卻也充滿感情的模樣,演得維妙維肖。三個角色也演得個性鮮明,都很突出。天心小姐在本劇絕非花瓶而已。有場戲是天心小姐脫絲襪,我沒看過女生脫絲襪,我覺得那場戲演得很迷人(嗯……導演在其中也加了趣味的成份)。
這齣戲的舞臺基本上是空的,加上一些簡單的景片或道具,如:門、椅、窗等,在迅速變換下改變場景。轉換時有時利用舞臺燈光全暗,但四週邊框亮燈(這樣舞臺就顯得更暗),有時一如上次看《幸福大飯店》時一樣,擺設佈景的同時也成為戲劇的一部份。舞臺最後那面牆,做成像土磚牆的模樣,但會配合場景,投射出不同景像,可能如日照,也許是樹影,也有窗影,甚至是弦月當空。所以雖然是極簡的舞臺設計卻不單調。
配合極簡的舞臺,一些動作情景是如京戲般,用象徵、抽象的方式表達。倒酒時,酒瓶、酒杯是沒有酒的,吃的也是虛空三明治。在火車上出入,虛擬地把門打開關上(很像京劇裡的動作)。把門推過來推過去,就表示廳堂甚大,在各房間裡穿梭。當然也有不同之處,打開門就聽到音樂聲,表示那個房間在開派對,關上門音樂就沒有了,這樣的象徵手法,京戲是沒有的。
劇名叫《步步驚笑》,當然是齣喜劇,不過本劇的「喜劇」手法跟一般的喜劇不太一樣。當然有利用對白製造笑料的,但還有其它不同手法。在長串聽不清楚的口白中,聽到清晰的臺語「垃圾」,令人發笑。還有很多是靠動作,例如卜學亮先生要介紹金士傑先生出場演說,但他的聲音根本聽不見、聽不清,但看卜學亮先生「說話」的神態表情就很好笑。有些像是「機關」般的設計,卜學亮先生飾演的女僕看到屍體高聲尖叫,但配合卜學亮先生仰天張嘴的卻是火車鳴叫的音效。另外幾場戲是演員遇大風,他們拿起領帶、衣服下擺抖動,好似風吹一般(這也是象徵手法),那表情動作很有趣。天心小姐背後插一把刀被刺死倒在坐在沙發的金士傑先生身上。金士傑先生從天心小姐身下鑽出的動作很好笑,而鑽出後,天心小姐的身體像開關,按一處會有某處鬆開或移動。還有好多好多,所以整場戲很好笑,但笑點與一般喜劇頗不相同,值得細細品味。
這兩年看了幾齣「果陀劇場」的戲:《梁祝》、《傻瓜村》、《針鋒相對》、《開錯門中門》以及這齣《步步驚笑》,覺得果陀的戲都不錯,但除了《梁祝》,都是國外劇作家的作品,臺灣自己沒辦法寫出好劇本嗎?(表演工作坊的《如影隨形》應是國內創作)。期待國內能有自己出品的好劇本!
本文同步發表於我在無名小站的部落格、我在Yahoo的部落格、我在痞客邦的部落格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