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昨晚(2010.02.27)到國家戲劇院欣賞《鄭和1433》(1433 - The Grand Voyage)

這場表演是「2010臺灣國際藝術節」( 2010 Taiwan International Festival )的重要節目之一,兩廳院宣傳頗多。當初買票時就感到好奇,為什麼演鄭和(維基百科資料)的故事,卻要說臺語?因為政治正確?或是其它藝術性考量?我不知道!不過昨晚口白部份,全都用臺語就是了。不過舞臺旁有螢幕顯示臺詞,聽不懂也不要緊。那字幕也蠻有趣的,是中英文對照,這倒是挺新鮮的。

兩廳院資料是把昨晚演出定位在音樂劇,但跟過去看過的音樂劇不太一樣。昨晚演出有優人神鼓(官方網站無名小站部落格)配合擊鼓表演,有一位演員先吹黑管,後吹薩克斯風,整晚的音樂多由這兩者擔綱。但是整個演出型式,基本上是位近似丑角者以講故事的方式說鄭和。而臺上演員把故事內容表演出來。臺上演員完全沒有對白,純然用肢體動作演繹故事。而且動作不見得是具象的,常有象徵性、抽象的表演。所以整體感覺和一般的戲劇不一樣。

昨晚舞臺後方是一大塊「發光體」(不知是不是LCD螢幕?),會配合表演明暗,或呈現不同顏色,或上下分開不同情況發光。昨晚的燈光蠻用心。隨著演員動作,例如一揮,燈光就隨之或明或暗,或者探照燈似地打在演員身上突顯他的存在,甚至會用不同顏色。整體說來,昨晚的燈光對表演有加分、畫龍點睛的作用。

另一個值得誇獎的地方是服裝,我覺得昨晚的服裝設計很不錯。除了配合劇中人角色而有不同的設計外,一些較為特別的服裝也很能配合整體表演。昨晚的服裝設計也是加分。

另一個有加分作用的,當是優人神鼓的表演。一開場的擊鼓就很有氣勢,很能帶動情緒。第一場演出暴風雨時,臺上的動作,加上優人神鼓的鼓聲,那暴風雨演來頗為傳神。當然鼓聲不見得都是猛烈、震撼人心的,也有輕聲,如泣如訴的聲音。無論是怎樣的鼓聲,都強化了臺上的表演。

昨晚的表演,基於我不明白的藝術需要,每個人的臉上都塗上白粉,也就是大家都是一張白臉(有時有的人會再化粧,例如畫上粗粗的眉毛),連優人神鼓的表演者也一樣。我想導演這樣安排,必有其用意,衹是我不明白。

昨晚說故事時,或者說故事說完,臺上要表演時,會唸出一段詩詞,多是古詩。李後主李煜(維基百科資料)的詩大家都都熟,「長安一片月,萬戶擣衣聲」是國中就唸過的吧!盧綸(維基百科資料)「塞下曲」(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應該也是!李白(維基百科資料)的「將進酒」也頗有名。而演員最後反覆吟誦的,也是我很喜歡的片斷:「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當然也有些詩是我不熟的。最後三首是新詩,我衹知道最後胡適(維基百科資料)的「夢與詩」,而且昨晚我才知道,原來我知道的「夢與詩」衹有原詩的三分之一: 「都是平常經驗 都是平常影像 偶然湧到夢中來 變換出多少新奇花樣;都是平常情感 都是平常語言 偶然碰著個詩人 變換出多少新奇詩句;醉過才知酒濃 愛過才知情重 你不能做我的詩 正如我不能做你的夢!」我原來衹知「醉過方知酒濃」後的句子。

用詩詞帶領情節、氣氛當然不錯。不過有時我會看不懂。如果我沒記錯,在「舊港冰釋」談鄭和與海盜陳祖義那一段,居然用了張九齡(維基百科資料)的「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這跟兩人的遭遇,好像不太相合。嗯……戲裡有演但節目單上沒說的是,陳祖義和鄭和成了好朋友。而戲裡演的是陳祖義被皇帝斬首,節目單上說的是鄭和懷疑陳祖義詐降,所以殺了他。

昨晚的表演,對我而言是個蠻特別的表演型式,很難說好與壞。鼓聲不錯,其它的音樂也不錯,燈光好,服裝好,不過臺上表演者的演出方式很特別,完全不同於一般音樂劇,是個有趣的經驗。

 

本文同步發表於我在無名小站的部落格我在Yahoo的部落格我在痞客邦的部落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ykao 的頭像
    yykao

    Eric的網誌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