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讀完《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Super Freakonomics,誠品博客來金石堂)。

博客來書店圖片

本書是作者史帝文‧李維特(Steven D. Levitt)、史帝芬‧杜伯納(Stephen J. Dubner)繼前本暢銷名著《蘋果橘子經濟學》(Freakonomics,誠品博客來金石堂)後另一大作。也是運用經濟學方法思考很多看似非經濟學領域的問題。作者運用經濟學上「誘因」的想法,了解及解釋人們如何選擇。網路上對本書的介紹提到:「打破既有的思考框架與常規,找出隱藏在問題與現象背後不可思議的瘋狂誘因,掌握改變世界的魔力。」書中內容談到了流鶯、恐怖份子、兒童汽車安全座椅、火山爆發與全球暖化等等。涵蓋內容十分廣泛,而文筆十分輕鬆活潑,讀來淺顯易懂又收穫良多。

作者不愧是經濟學上知名教授,對相關學理的說明解釋一針見血、簡單明瞭。例如談到經濟學上常講的「外部性」,說明得很清楚,同時以兩種不同汽車防盜器—酷牢(Club)和路捷(LoJack)—很簡單、清楚地解釋了「負面外部性」和「正面外部性」。雖然我以前就知道「外部性」,但看本書仍然覺得獲益良多。

看這本書有幾個感覺。其中之一是「資料分析解讀」。作者在書中談到不同的事情,提到了很多不同的統計數字。如何分析、解讀這些數字是門大學問,甚至需要當事者的「洞見」。例如過去給男性醫師接生時,孕婦的亡死率是女性助產士的兩倍,如何探究原因,思考可能原因,排除不可能的因素,配合其它事物找出真正原因,宛如偵探小說。而最後的答案,就如作者在書中強調的,解決困難問題的方法,經常十分簡單。而某些數字的解讀也很有意思,我會思考可不可以有別種思考方式?作者以統計數字顯示酒後走路比酒後駕車危險,因為酒醉走路平均每哩致死率遠高於酒醉駕車。我感興趣的是,以每哩致死率來判斷蠻合理的,但如果改成每小時或者每一次可不可以呢?結果會不一樣嗎?

另一個讓我感觸很深的地方,是關於約翰‧李斯特(John List)教授關於「利他性」的研究。作者在書中提到其它學者關於「利它性」的研究,有幾個是我過去聽過的,結果也著實令人振奮,因為實驗顯示人類是利他的動物。但李斯特教授鍥而不舍地透過不同情境加以研究,發現過去學者的實驗設計,或者詮釋方法有問題,人類並非如此利他。雖然結果有點令人傷心,但也顯示了提供適當誘因,足以讓人為善(當然反之亦然)。而作者分析過去實驗失誤之處,也讓我受教了!

同時我也佩服作者(及其它學者)做學問的嚴謹,蒐羅資料廣泛、多元且深入,這可由書中的註解看出。我也很羨慕,國外學者作學問時,有這麼資料可供旁徵博引。雖然在網路時代,我們已經能找到很多繁體(正體)中文資料,但比起英文資料來,還是匱乏很多。甚至連簡體中文都比不上,至少我在詩詞及科普的經驗是如此。

最後作者提到華裔學者陳凱世(Keith Chen)關於捲尾猴的研究很有意思。原來即使是猴子的世界,供需法則、經濟學原理仍然適用。實驗內容很有趣,不過我想保留給朋友自己去看。而最後實驗室主管因為擔心而不讓實驗繼續發展,讓我感到:果然世界上的長官也都差不多。

 

本文同步發表於我在無名小站的部落格我在Yahoo的部落格我在痞客邦的部落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ykao 的頭像
    yykao

    Eric的網誌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