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就在書店看過這本書,但僅僅看一眼,沒有太在意。會買這本書是因為Facebook的朋友 @Alice Liu 發訊息提到這本書,所以讓我動了買來看看的念頭。
本書主角蒂帕嬤,本名娜妮‧拜魯雅(Nani Bala Barua),但大家慣稱她蒂帕嬤。如同臺灣人的習慣,意思是「蒂帕的母親」。她是個身世坎坷的女性:被迫遵循傳統習俗,十二歲遠離印度家鄉,嫁到陌生國度,面對二十年不孕的羞辱後,又在十年內接連面對喪女、喪子和喪夫等人生種種失落和變故,四十幾歲的她心力交瘁,在內心沮喪且面臨生死關頭之際,發現自己別無選擇。為了不在絕望中死去,她選擇了禪修,進而證悟,在佛法中重生,成為南傳佛教(主要分布地點在斯里蘭卡、泰國、緬甸等地,也稱上座部佛教)有大成就的女性禪修大師。雖然只到過西方世界兩次,但對美國佛教界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當今美國的佛教導師,如傑克‧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雪倫‧薩爾茲堡(Sharon Salzberg),和喬瑟夫‧葛斯坦(Joseph Goldstein)等都是她的學生。
網頁上說:「在本書中,你可以親炙蒂帕嬤的說法,教你如何當下修行。」親炙說法算是有,但教導如何當下修行怕不容易。書中文體多是他人對蒂帕嬤的回憶,接受她教導的感想,與蒂帕嬤相處的經驗,這些都不是直接教導我們如何修行。衹有第十一章,明白表示「十一項必修功課」,第十二章「面對大師答客問中」中提示「修慈」的五個階段。但這些內容,對我而言,不容易在修行路上成為明確指引,還有待深層、進一步體會,恐怕也需要一個上師指導。也就是對我而言,本書不是一本指導修行、禪修、靜坐的手冊。
從書中每個人對蒂帕嬤的記憶、回憶中,可以知道蒂帕嬤身上流露出難以名狀的氣質,感動每一個見到她的人,讓人們能獲得最大勇氣邁向佛法、禪修之路。同時身為女性,母親和家庭主婦,她的故事成為女性佛教徒的典範,鼓舞許多女性,讓她們有信心踏上修行之旅。尤其在女性備受歧視的環境中,她的成就更顯可貴又更能激勵人心。蒂帕嬤的影響力在她死後仍然深遠,本書作者就提到,她瞥見相片中的蒂帕嬤,在鏡片後面散發出她見過最寧靜、最慈愛的眼神,作者知道自己正注視著一位偉大的老師,這位女性已經獲得了內在的平靜與自由。而這也鼓勵她在禪修道路上精進。
在書中好幾個地方,都提到蒂帕嬤說到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中,無論如何忙碌,一定找得到機會修行。我想這是對有意禪修的人的重要提示。
雖然我自己沒法由書中,明確得到「如何」靜坐、禪修的指引,但本書一則讓我了解無論遭逢什麼情況,都可能獲得證悟,一如蒂帕嬤。同時道不遠求,就在日常生活之中,衹要有心,隨時都可以修行。
本文同步發表於我在無名小站的部落格、我在Yahoo的部落格、我在痞客邦的部落格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