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昨天(2008.01.03)的一篇報導,可以讓我們談談媒體(就是小小的批評一下)以及科學(常識級的)


昨天在車上看數位電視,民視新聞在快報時說,有兄妺吵架,兩人互潑鹽酸造成受傷。一般人家裡可能有鹽酸,所以這也沒什麼好奇怪的。但等到真正報新聞時,才知道兩人互潑的是「通樂」。新聞報導倒沒出錯,「通樂」鹼性的。


臺灣的媒體,近年來受人詬病很多,有種種不一而足的問題。前述是個例子。而常有的現象是用聳動的標題,吸引閱聽人的注意,其實內容也沒什麼。而有些是在取材上或內容描寫上極盡羶色腥,以吸引讀者(聽說某水果日報就是這樣,但也有朋友說,她說是愛看這個。……)。從某方面,這些問題還小,因為至少都「正確」。我還看過一篇報導,如果光看標題,你會以為調查局施加壓力,使某個案子辦不下去,但看過內容才知道,是因為調查局介入,才使案情大白。標題與內容完全相反,我也不知道是主編的程度太差,還是報社有意製造假象。而在臺灣現在這種常常衹問立場,不問是非的環境裡,很多媒體也是極盡偏頗之能事。不僅是報導的時間不公平,取材也不公平,在事實報導後三不五時就加個評論,當然是「同國」的就贊美兩句,「他國」就貶抑、諷刺兩句。這種種一切,就讓人覺得媒體很不專業。也因為不專業,所以就會出現許多技術問題,例如字幕的字寫錯,或者如本文所述,快報講鹽酸,內容是「通樂」。記得當初因公常在教育部東晃西晃時,有天看著電視新聞報導,我算自言自語也算問旁邊的記者說:「你會不會覺得這些主播愈來愈漂亮?」旁邊的記者補了一句:「但是程度愈來愈差!」…………唉……夫復何言!(嗯……還好啦。現在幾個重要新聞臺的主播其實都還不錯,雖然有某一臺的主播我甚不欣賞。)


也因此,「媒體識讀」成為現代公民的必修課。我不是這方面的專業,就不要多嘴。不過我知道公共電視這幾年都有在這方面努力,製播各種節目,培養觀眾,特別是年輕甚至年少的觀眾「媒體識讀」的能力。歡迎大家欣賞。


也因為發生這樣的問題,媒體除了呼籲家長要注意,把「通樂」等等危險物品收好,不要讓孩子拿到外,也介紹了「通樂」的成份及原理(這是含介紹的聯合新聞網報導。插句話,別的媒體都說是兄妹吵架,才造成傷害,但聯合新聞網說是不慎打翻,誰才是對的呢?)。其實這些原理都是國中程度的理化。所以每次別人聽到我是理化老師,然後說自己理化最差的時候,我都會說,國中理化沒什麼,基本常識而已。我們學習國中理化,也不是希望大家有多廣博的科學知識,或者多高強的科學能力,有基本素養、常識級知識即可。


報紙上說,「通樂」裡有氫氧化鈉及鋁。報紙說:「氫氧化鈉的強鹼性溶解腐蝕髮團等阻塞水管的物體」,這國中有教過。教「有機化合物」,談到「纖維」時有說,毛髮是蛋白質,而鹼性物質會跟蛋白質作用,所以肥皂不適合清洗毛料衣物,因為肥皂溶於水呈鹼性。國中沒有教金屬和鹼(氫氧化鈉)的作用,但有教「溫度會影響反應速率」,一般而言溫度愈高反應愈快(但不是成正比),所以報上說:「還可以和鋁片發生放熱反應,使氫氧化鈉和油脂的「皂化」反應加速」。而「皂化」反應也是國中有教的:「鹼加脂肪產生脂肪酸金屬鹽和甘油」,其中脂肪酸金屬鹽就是皂。國中用的是氫氧化鈉(跟「通樂」成份一樣)加油脂產生脂肪酸鈉(肥皂)。這個反應,也是主婦聯盟提倡用廢油製造肥皂的反應。另一方面,這也是為什麼近年有人提倡使用肥皂,說它比較環保的原因,因為它的成份都是「天然」的,不是人類經石化工業合成的。


哈!人生處處是學問。一個不太大的事件,一篇媒體報導,可以讓我們學很多。


 


本文同步發表於我在無名小站的部落格我在Yahoo的部落格我在痞客邦的部落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ykao 的頭像
    yykao

    Eric的網誌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