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六(2009.04.11),也就是校慶那天晚上,我到國父紀念館欣賞「《梁祝》全新黃梅調歌舞劇」,這是由果陀劇場製作演出。

星期六的演出由凌波小姐(維基百科資料)飾演梁山伯,胡錦小姐飾演祝英台(維基百科資料)。 凌波小姐因民國五十二年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一舉成名,該片轟動全臺,創下空前最高票房紀錄。凌波來臺時,萬人空巷,影迷聚集在松山機場、長安東路、中山北路、圓山飯店附近等地,等候一睹「梁兄哥」的廬山真面目,據最保守的估計約有二十萬人左右。 凌波停留臺北兩日,全臺灣各報章雜誌前前後後共刊出凌波照片7648張,寫下有關 凌波的報導達23萬餘字。 凌波小姐因此也被稱為「永遠的梁兄哥」。除了凌、胡二人外,飾演祝父的張復健、祝母的馬之秦、老師的常楓(維基百科資料),也都是硬底子的優秀演員。星期六的演出精彩可想而知。

星期六的舞臺設計,和前次(2008.10.19)看春禾的《梁祝》很不一樣(這也是正常的) 。星期六比較像傳統京戲,許多都用抽象的方式表達。當然啦,舞臺後方如扇的窗格,上面的圖像是很具體的。雖然有很多小細節不一樣,如:牡丹、黃狗、白鵝、梁山伯墓等等,但不覺得有什麼優劣之分,能適當表達意境就好。

我應該不是多愁善感的人,事實上很多時候神經太大條。但第一次看春禾表演時,心裡就一陣波瀾,星期六再看時依舊。祝英台唱:「認新墳,認新墳,碑上留名刻倆人。梁山伯與祝英台,生不成雙死不分。」心裡很感動,也很難過。而在此之前唱的「心已碎意難伸,尚有何言對故人?」更讓人唏噓。愛情這事,是千古難解的習題。而多數人該都期待一份至死不渝的真愛,衹是如願的人似乎不多,而常常本應甜美的愛戀,卻嚐來苦澀。

星期六,臺北市長郝龍斌(維基百科資料) 跟他的父親郝伯村一同來看戲。我身旁那位女子對她左側的男子說,她十歲時看《梁祝》,看了七遍。見著郝市長,她又說:郝市長有個很大的優點,就是守時,演講、 參加活動都很準時。是的,星期六郝市長約在開演前五分鐘就座,我想這與他父親的軍人性格有關。一些觀眾跑來索取簽名,我默默看著。當個名人也實在不好,看個表演也不得安寧。

星期六謝幕時, 凌波小姐邀請大家一同唱「訪英台」。嗯……大家(包括我)唱得很過癮。  

梁祝的故事應該是耳熟能詳,在寫觀看春禾劇團演出的《梁祝》心得時,我說不必費事講述故事。但現在學生的程度實在太差了,所以這次我把兩廳院在售票網頁提供的故事大綱,複製於後,提供參考。

如上次春禾的讀後心得,我仍提供引自YouTube的影片:「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維基百科資料)第二樂章(因為我很喜歡這一段)。 這是呂思清先生(維基百科資料)與上海交響樂團(維基百科資料)合作演出。第二樂章的內容是:「抗婚」「樓台相會」「山伯臨終 英台投墳」。「抗婚」裡,管弦樂團的全體合奏代表祝英台父親嚴詞逼婚,而小提琴獨奏,代表祝英台的抵抗。影片最後鑼聲響起,是祝英台投墳。中間那段樓台會,那鑼聲總讓我動容。影片長10分43秒,請朋友慢慢欣賞。 

 

本文同步發表於我在無名小站的部落格我在Yahoo的部落格我在痞客邦的部落格 

梁祝故事大綱:
東晉時,浙江上虞祝家莊祝員外生有一女名喚英台。祝英台貌美才高、求學心切,以巧計說服父母,遂與侍女銀心男扮女裝,同往餘杭讀書。
在求學途中,祝英台邂逅會稽梁山伯與書僮四九,梁、祝兩人情投意合,便折柳代香,義結金蘭,一同前往餘杭。 三年的同窗歲月中,梁、祝兩人情同手足,祝英台漸漸愛上梁山伯,而梁山伯卻直不知結拜兄弟原是名女子。
祝員外見女兒三年不回,連書催歸,祝英台只好中止求學,臨行前她託師母為媒,代為撮合。梁山伯得知義弟回鄉,不辭道遠相送。一路上祝英台百般暗示,梁山伯卻依然毫無領悟。祝英台心中著急,不敢直言,最後只好託詞孿生妹妹待字閨中,請義兄早日前來求親。
梁山伯回到書院,從師母口中獲悉真相,欣喜若狂,連夜與四九趕赴祝家莊。哪裡料到祝員外早已將女兒許配給馬太守之子文才。祝英台百般哀求,無奈父親執意不肯退婚,梁山伯來遲一步,樓台相會,竟成永訣。
回家之後,梁山伯相思成疾,一病不起。祝英台驚聞噩耗,痛不欲生。出嫁途中,祝英台堅持隊伍要行經梁兄墳前。在墳前,她脫去嫁裳一身縞素,跪倒哭祭。頃刻間,狂風驟起、天地變色,梁山伯的墳墓裂開,悲慟中祝英台投墓殉情。在一陣狂沙走石後,墳墓再度闔上,天氣剎時轉晴。只見墳上一對彩蝶翩翩飛起,好似梁山伯與祝英台,永不分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