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昨天(2010.04.22)晚上到國家音樂廳欣賞《馬友友‧絲路之旅在臺灣》(The Silk Road Ensemble with Yo-Yo Ma)。

絲路計劃」(Silk Road Project,中文官網英文維基百科)是馬友友(中文維基百科英文維基百科)於1998年成立非營利性的藝術、文化與教育組織,為全球藝術家與觀眾創造音樂交流平臺,目的在於藝術之中追求創新與再次學習,要將橫跨歐亞的古絲路上的文化、藝術、人文等重新介紹給世人。取名「絲路」乃因這個名詞代表多元文化與跨學科交流。參與這個龐大計劃的工作者,包括民族學家、藝術史學家、音樂學家,以及作曲家等。擔任演出的「絲路合奏團」是一個結合超過二十個國家的世界知名演奏家與作曲家的團體,在不同的編制裡,合作各式各樣的音樂及多媒體計畫,呈現融合東西方傳統與當代音樂交會的深具獨創性的表演。

昨晚上半場第一首曲子是《絲路組曲》(Silk Raod Suit),第一首樂曲《徘徊之風》(Wandering Winds),先由韓國樂器「杖鼓」演奏,接著目光轉至觀眾席,日本的尺八(我一直以為尺八就是簫)和雲南民間樂器巴烏,以一高一低的聲音交錯融合,慢慢地移至臺上。這段演出是昨晚我很喜歡的片斷,除了音樂原本就很吸引人外,整個旋律是東方韻味的也是重要原因。第二首《遠方地平線》(Baet Nore ( Distant Horizons ) )源自韓國傳統船伕歌謠。其間有用韓文及中文朗誦詩文,而近尾聲時,演奏家們齊用「吼嘿吼」人聲構成旋律,是我喜愛的部份。上半場最後一首《中國風安地斯小曲》(Ritmos Anchinos),這首曲子作曲家是母親為秘魯人的美國人,而其曾祖父來自中國。這首曲子將拉丁美洲神話、古代歷史、藝術、詩作和民間音樂,融入西方古典音樂曲式中,從中投射作曲家身上同時流著秘魯、猶太和中國多樣血液背景。

下半場第一首曲子《沉默之城》(Silent City),由弦樂器及打擊樂器共同演奏。因為曲子是為紀念伊拉克境內庫德族居住的村子拉比亞所寫,獻給所有被人類、戰爭和自然災害摧殘的城市,所以聽起來比較沉重些。因為作曲家希望演奏者能夠在過程中即興演出,因此每場的演出效果都不同,取決參與演出者和當場氣氛,昨晚的氣氛當是很能激勵演奏家情緒的。第二首是琵琶獨奏《陽春白雪》(White Snow in the Sunny Spring)。看吳蠻小姐快速的指法、聽琵琶清脆的聲音,會有心緒被帶動牽引的感覺。全場最後一首曲子《空對空》(Air to Air)是首比較複雜的曲子。個人比較喜歡最後那段《牆繞著大地築起》(Tancas Serradas a Muru),這是18世紀薩丁尼亞島的反抗歌曲,所以感覺較為活潑,也較深入人心。

安可曲時,演奏巴烏及笙的吳彤先生說要表演一首大家熟悉的曲子。他和馬友友先生音樂一響,觀眾席就有「啊!是這首」的會心笑聲,但我僅覺得熟悉,卻不知是什麼曲子。直到歌聲響起,才知道是我最喜歡的臺語歌曲《望春風》。可惜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古典音樂會的關係,雖然吳彤先生事先邀請觀眾會唱的一起唱,但似乎沒太多人跟著唱(我自己是有啦!因為我很喜歡這首歌)。而第二首安可曲,我不知道曲名。一開始是打擊樂響起節奏,並有以人聲配合的音響,再由全體樂手(加上大小提琴)等合力演出,感覺也蠻好的。

昨晚演出中,大小提琴、低音大提琴都有用「撥弦」方式彈奏。雖然以前就看過,但昨晚的頻率較高,也多了更多拍擊琴面發聲的效果。還有包括琵琶在內,似乎都會用特別的弓法、指法發出不一樣音色聲響,還常如此。因此表演時常會感到與眾不同。

昨晚的表演很不錯。昨晚吳彤先生說「絲路合奏團」成立第二年就到臺灣,這此來臺是為十週年紀念。第一次來臺時我沒有機會來看,希望下次再欣賞,不要等到十年八年以後。

 

本文同步發表於我在無名小站的部落格我在Yahoo的部落格我在痞客邦的部落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ykao 的頭像
    yykao

    Eric的網誌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