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10.10.02)晚上到國家音樂廳欣賞《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Budapest Festival Orchestra,英文維基百科)的演出。
在兩廳院的節目宣傳上說《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是世界十大交響樂團之一。上網查了資料,在「世界二十大交響樂團」這篇文章裡說,本樂團在2008年(?)被英國《留聲機》雜誌選為世界二十大樂團的第9名,所以稱「十大交響樂團之一」也不為過。同時我還接到兩廳院電話推薦這個節目,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不知道原因何在?兩廳院來電時我已經買票了,所以沒拉到票。
不知道樂團演奏時,每種樂器的位置有沒有制式規定。以前聽音樂會,低音大提琴是在面對舞臺的右側,但昨天八把低音大提琴是在舞臺中間正後方。同時雖然稱為「管弦樂團」,但上半場演出時,管樂器不多。低音大提琴前有八位吹長笛、單簧管及其它管樂器。低音大提琴左前方(面對舞臺右側)兩把小號,右前方(面對舞臺左側)四把法國號,感覺管樂部份很單薄。在面對舞臺最右側後方還有定音鼓。下半場時管樂份量加重,長笛那裡變成12位,加上不同樂器,有個很像薩克斯風但不是薩克斯風的樂器。小號那裡變成7位,加上伸縮喇叭等。同時在面對舞臺最左側後方加上大鼓及小鼓,另加兩把豎琴。
昨晚上半場曲目是「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Johannes Brahms : Piano Concerto No. 1 in D minor, Op. 15 )。節目單上說布拉姆斯(中文維基百科,英文維基百科)在第二樂章前寫下「奉主名而來,當受讚美」,但我沒有聖歌或讚美詩的感覺。而第三樂章據說是迴旋曲式,以我個人偏好而言,我是比較喜歡第三樂章的。同時節目單上說,本曲「不是一部讓樂團襯托獨奏者的炫技協奏曲,獨奏與樂團各有不同的主題與素材。」說得對。演奏時有時是鋼琴獨奏,有時藉由長笛或其它(?)引樂團與鋼琴合奏,但兩者各有主題,卻也融和得很好。
下半場第一首曲子是「巴爾托克:羅馬尼亞舞曲」(Bartók Béla Viktor János : Romanian Dance, BB61 )。就演奏長度而這,這首應算是小品,對我而言算是討喜,開場的音樂十分有趣。昨晚最後一首曲子是「巴爾托克:管弦樂協奏曲」((Bartók Béla Viktor János : Concerto for Orchestra, BB123 )。我還是比較喜歡結尾,因為比較輕快或是激昂的曲調,接受度比較高。
指揮伊凡‧費雪(Iván Fischer,英文維基百科)很用心,安可曲時用中文向大家問好並介紹曲目,可惜我聽不清楚,第一首知道是布拉姆斯(中文維基百科,英文維基百科)作品,曲目聽不清楚,第二首則根本不知道指揮說了什麼。不過那兩首曲子都很棒,尤其第二首,可說是全場中我最喜歡的音樂。
雖然昨晚演出的曲子,我完全不熟,不過仍然聽得很開心。有些事就是要慢慢學,古典音樂是其中之一。
本文同步發表於我在無名小站的部落格、我在Yahoo的部落格、我在痞客邦的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