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今天(2008.01.08)聯合新聞網的報導:老外看台灣 分數定義價值。(記者梁玉芳訪問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系三年級,澳洲來的交換學生吳忠彥,Gareth W. Durrant)


文章裡,吳忠彥提到他發明的名詞:「假菁英」,意指:「不關心別人、不關心世界,生活的意義只有分數和「排骨飯好好吃」! 成績是唯一顯示個人成功的方式,周末被沒收,沒時間想課外的事,很多人不開心,但他們寧願乖乖的,不說話!」我非台大人,不敢說台大人中有多少人是假菁英。但在臺灣社會,真地有太多人不關心別人,不關心世界。看我們的媒體,關於世界的報導很少就知道。我們好像只會在臺灣這個圈圈裡打轉。全球暖化問題,該是全球性議題,而且有其急迫性,但除了部份民間團體有聲音外,政府好像沒感覺。非洲達富爾危機,臺灣好像也沒什麼關心(當然有媒體藉機修理中共,誇大有人要因此抵制奧運,這是基於政治目的,而非人道關懷。這是維基百科裡的達富爾,而這是維基百科對達富爾衝突的說明)。我不知道這用「沒有世界觀」來簡化問題是否恰當。但似乎真地,我們對世界關心太少。


而所謂我們不關心別人,感覺上和另一個說法:「臺灣人很有人情味」是衝突的。吳忠彥也提到:「朋友之間非常照顧對方,出去旅行,台灣人總是想著要買禮物給誰誰誰,什麼事都想到家人、朋友;我們就比較個人主義。」這樣的台灣人怎麼會不關心別人呢?還是我們只是關心周遭的人,與自己有關的人,與自己無關的人就不太關心?可是也不會啊!你看每當媒體報導,有什麼人貧病交加,需要外界伸出援手時,我們不都會有很多善心捐款嗎?那麼是什麼樣的情形,讓一個外國人覺得我們不關心別人呢?


吳忠彥前面這段話的一個重點,在我們太重視分數。他提到旁人常問他考幾分?一如他所說:「成績是唯一顯示個人成功的方式,周末被沒收,沒時間想課外的事。」事實上,我們都了解,台灣的學生從小就在分數的漩渦中掙扎。即使我是學教育的,即使我明白成績好壞不代表什麼,我還是會關心孩子的成績怎麼樣。這是一種讓孩子喘不過氣來的社會氛圍。而面對強大的社會制約,渺小的我們似乎也無力抵抗,只能隨波逐流。成績還好的,就勉強能獲得一些肯定,一些快樂(如果沒有被無止盡的壓力弄得不快樂的話),而成績不好的,就只有一直悶悶不樂,在痛苦中掙扎求生。雖然我們都明白吳忠彥說得是對的:「分數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品質。」但似乎沒有真正地從「人」的角度去肯定一個人,給予人的價值。


吳忠彥也提到許多台大學生想唸文學、電影,但因父母不同意而來唸電機、國貿、企管。唉……這問題已經很久很久了。我現在能想起最早感嘆這件事的是王尚義先生「野鴿子的黃昏」(誠品博客來金石堂)這是要怎麼辦呢?去年也有學生跟我說,她想唸什麼什麼,但家裡如何如何?也有同學跟家裡賭氣,因為家裡不贊成她的想法,所以她就變不用功、不努力,作消極抵抗。我管不了別人,但我知道我自己,是不會強迫孩子照我的想法去做。兒女必須要有自己的想法,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目標在那裡,同時好好努力,為自己打拼。為人父母,我會依個人經驗及我的理解,提供自己的看法及分析,也很樂意做個解惑者,但我不會強迫他們,我也不會幫他們規劃人生的道路。人生是孩子自己的,為人師長,在旁照護扶持就可以了,不要幫他們做決定。


當然, 吳忠彥也提到臺灣人的優點。例如:「人民的活力和創意驚人,好像任何人都可能做小生意,擺攤、開早餐店,靠自己過日子。澳洲的社會福利很好,很少人像台灣人這麼拚生活。」「台灣人很容易擁抱不同的外來的東西,融合出新味道。」「好像是台灣人常用不要的DM紙摺出小紙盒可以放雜物,沒用的廢物就變有用了。台灣生活中充滿這類的創意。不好看,但是有意思。像加拿大,好山好水,可是好無聊;台灣,有點髒、有點亂,但很好玩。」臺灣人就有靈活、有創意,肯打拼,所以當初才會有經濟奇蹟,才能擠身亞洲四小龍之首(現在淪為四小龍之末,要怪政府,不是人民的錯!)。也因如此,我們才有如此蓬勃的中小企業。所以我們可以相信,臺灣還是很有前途,很有希望,因為我們有很優質的人民,很努力,很打拼。


我對吳忠彥說:「加拿大,好山好水,可是好無聊;台灣,有點髒、有點亂,但很好玩。」感到很有意思。一方面想到: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又想到:水清則無魚。這個有點髒,有點亂的情境,其實不也是臺灣創造力、生命力、活力的表現!


 


本文同步發表於我在無名小站的部落格我在Yahoo的部落格我在痞客邦的部落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