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08.08.30)到國立歷史博物館參觀「驚艷米勒-田園之美畫展」(聯合報展覽網站)。


然我是不懂畫的,但是米勒(Millet,維基百科資料)的「拾穗」實在太有名了,連我這個不懂畫的人,都從小就知道。而這輩子,大概沒什麼機會到法國奧塞美術館(Musee d'Orsay,英文官網)去。這次有機會在臺灣看到真蹟,當然無論如何都要去看一看。



因為不懂畫,我們就不要多談。有興趣的學生、朋友,應該很容易從書籍、網路上找到參考資料。自己看畫的感覺,其中之一是,那些畫家對光線的運用技巧,十分高超。水邊的橡樹,一明一暗襯托的感覺。光線由一側灑向農舍營造的氣氛,都令人感動。而且畫家在細節的用心,也讓人佩服。在「第一次鬆土」的土堆裡,有小草、小花;在橡樹陰影中,也會表現倒影;縫衣婦人後方插著針的圓球,反射著光線,再再能看出畫家觀察細微,構圖用心。不過個人覺得,展示的畫作,除了最後新世代畫家的作品外,前期畫家的作品色調都偏陰暗,都比較沉重。除了「第一次鬆土」整個畫作很明亮,「抓背的母牛」畫作中央的牛也很亮外,其餘畫作都很暗。我也不知道這是因為年代久遠,所以顏料褪色,因而偏暗,還是當時畫家就是用這種方法表現?



朋友上次來看「米勒」,在MSN上告訴我,雖然她是晚上去,但人還是很多,其它沒說什麼。不過第二天她在MSN的狀態上說,這是個沒品質的畫展。自己訂閱的部落格「Goston’s Blog」之前也發表一篇不爽之文:「[幹譙] 玩殘米勒的台灣」,文中抱怨連連。那我今天去的感覺呢?因為是週六傍晚去,所以沒有小學生校外教學,還好!快要走出展場時,看到有人席地而坐休息。但觀眾大體上很安靜,很守秩序(除了一位女士用稍微大的聲音講些好笑的話)。不過場地實在太小了,那麼多人擠在一起,實在不容易好好看畫。「拾穗」、「晚禱」是這次展出最重要的作品,主辦單位也給了很寬廣的地方展出,但前面的人還是佔滿畫前位置,不容易好好欣賞。



其實今天是我第四次要來看「米勒」了!結果前三次都嫌人多,要排隊,所以離開。但因為9月5號展覽就要結束,而下週就要開學,所以今天就排吧!結果排了一個半小時才能進場。其實我第一次來的,隊伍最短,還沒有出國立歷史博物館大門,週邊還有停車位。當時我還嫌要排隊,結果今天排更久。而且當時人不太多,參觀的品質也會好很多。下次要記得,這樣轟動的展覽,千萬不要以為可以隨到隨進場。



今天我有租語音導覽,讓自己能對畫作有進一步認識。但在一幅「有羊群的牧場-月光」的畫作中,有個比弦月稍滿的月亮,掛在地平線上方,亮區近地平線。語音導覽說這是上弦月升起。嗯……這是不對的。一則上弦月在正午升起,所以不會在傍晚時看到月亮在地平線上升起;再則上弦月西明東暗,升起時亮區不會是近地平線處。畫作上的月亮也不是弦月,比弦月接近滿月。如果是上弦接近滿月時,那麼該在傍晚前,且亮區位置還是不對。要是傍晚後剛升起的月亮,則是剛過滿月幾天才可能,那麼該說是下弦月(接近下弦月),所以語音導覽說錯了。說不定這畫根本是畫家自己想像的,而不是寫生。好啦!以上的話不重要,就是一個科學的老師,煞風景的碎碎念。


 


本文同步發表於我在無名小站的部落格我在Yahoo的部落格我在痞客邦的部落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