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昨天(2010.03.20)到國家戲劇院欣賞雲門舞集演出的《聽河》(Listening To The RIVER)。

DSC01136

本舞是雲門舞集林懷民(維基百科資料)先生新作,之前媒體報導很多,大家可以自己上網查詢。這場表演也是「2010臺灣國際藝術節」( 2010 Taiwan International Festival )力推的重點節目。

舞作名為「聽河」,河流的意象是重點。演出《水月》時,舞臺上真地有水,本舞作則是以影像呈現臺灣不同河流的不同面貌,所以舞臺後方就是大螢幕,用以投射影像。節目單上有說明拍攝這些畫面的辛苦困難,還有將畫面放映到夠大、反射品質夠好的螢幕遇到的問題,及將舞者動作融入河流影像,與臺上表演者映襯碰到的各種問題及各項艱辛。舞蹈中幾個場面就是河流影像裡有舞者,跳著與臺上真實表演者相同的舞蹈,形成虛實交錯,眾人交織的場面。有一畫面是純白螢幕上的舞者與臺上舞者相對,臺上舞者背對舞臺時,螢幕舞者面對舞臺,但兩者有相同的舞蹈動作,因此有雙人共舞,對稱對偶的感覺。有時螢幕舞者會放大而有局部特寫。兩者皆有水,但本舞與《水月》的表現方式非常不同 。其它多數時間螢幕就是放映不同河流的不同影像。不過當目光注視臺上舞者時,很容易忽略這些畫面。突然間才發現螢幕的河流已換了場景。

舞蹈如同音樂是用抽象符號表示,對我而言難懂要傳達的訊息,不像舞臺劇有明白的劇情,有清楚的對白,比較容易理解。螢幕河流流向左方,舞者由舞臺右側出場,以倒退方式橫過舞臺;舞者在臺上起舞,其它舞者或單、或雙、或三由左側慢慢踱步橫越舞臺,這些場景要傳達什麼,無人講解下我並不明白。有場雙人共舞我倒是有感覺,看兩人動作表情,覺得是對戀人,在河邊約會卿卿我我,共享美好時光共許未來。但另一場雙人舞就不明其意,是要表現河水變化無常,奔騰怒吼嗎?

我無法明白舞作背後的想法,就衹能欣賞舞者的肢體動作。雲門舞者的基本功都很扎實。金雞獨立,另一腳還彎折擺某個姿態,身體都不會抖動搖晃。單點作支點,翻過身轉個圈來也十分流暢漂亮。一眨眼全部舞者轉向舞臺左側,僅一人面向右側,整體動作一氣呵成,乾淨俐落,也顯得團員默契十足。舞動時舞者的線條很美,無論獨舞、兩人共舞或群舞,都在視覺畫面上構成美麗圖案。

節目單上,李玉玲小姐寫到:「林懷民說,《聽河》不是偉大的哲學命題,是生命,流淌的是水花四濺的人生風景。他相信:歡喜、悲傷,觀眾自會體會,一千位觀眾走進劇場,必然能帶著一千個自己的版本走出去。」不過我看《聽河》,純然欣賞舞者,沒有想起回顧自己的「人生風景」,也沒有論語裡「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的感嘆。不是中年的我對自己的生命沒有感觸,衹是昨晚暫放一旁。

 

本文同步發表於我在無名小站的部落格我在Yahoo的部落格我在痞客邦的部落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ykao 的頭像
    yykao

    Eric的網誌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