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光盛宴》(誠品、博客來、金石堂)是我們網路讀書會字光詩影三月、四月的選書。
這次好不容易把書看完了。《愛拉與穴熊族》(誠品、博客來、金石堂)後的《梵谷傳》(誠品、博客來、金石堂》我沒看完,拿到這本書時,原以為也會看不完。還好作者的文筆流暢易讀,進度比我想像得多。雖然也是衹能抽空看看,也在四月底前讀完了!
書名《燭光盛宴》,但故事裡沒有燭光,也沒有盛宴(最後一篇的篇名倒是「在燭光之下」)。勉強沾得上邊的,是女主角白泊珍老家及自己做的生意都與食品有關。或許作者的意思是人生就如一場筳席,當努力過得豐富精彩些,把它弄成燭光盛宴般。或者說每個人不同的人生際遇都如一場燭光盛宴,有其獨特值得品味之處。但文章編排倒有盛宴的味道。故事由在出版社工作的女子某甲(故事裡,她沒有名字),代大姑拿生日禮物給一位老太太。後來老太太就請女子幫她記述故事。書裡情節就在老太太的一生及女子的生活交錯進行。但在章節間,另外插入短文描寫一位女子的心情、愛情。這些短文的標題就是一場盛宴:雞尾酒、開胃菜、沙拉、湯品、主菜、甜點、飲料。我初時看不懂這些描述是誰的故事,後來才知就是寫書的女子。而書名《燭光盛宴》或許就如作者在「開胃菜」裡寫的:「廚師會想盡辦法讓客人相信送上來的這道是特別的。客人相信並期待,端上桌的選擇是最對味的。」
作者很會描寫景色、場景。用細膩的筆觸,帶有豐富色彩及意象的文字書寫,給人深刻鮮明的圖像(衹是自己的想像力不好,平常也不是圖像式思考,所以僅能由文字感受美感,不容易有實際的畫面。)有些意象很可以拍成電影。例如寫書的女子不衹一次談到她八歲參加婚宴,走到森林裡,看到落葉的事。拍成電影,會是個很好串聯情節、彼此呼應的鏡頭。何況這場婚宴在故事結尾伴隨重要情節又出現,更是很好的伏筆。文章中一位是歷經戰亂的老太太白泊珍,一位是努力生活,書寫養活自己的女性,文章在兩人經歷中交錯進行,而作者安排許多互相呼應的地方,例如相似的景色。而感情內心的部份亦有連結。87頁,白泊珍初識未來的先生龐正,「她感到他的眼光穿過她的背脊,停在心中某一處,那兒滲泌出一些什麼,麻痲的感覺,讓她想找一個地方停下來站一站……」,而115頁,寫書女子第一次見到老太太小兒子,也是插入短文中的男主角時,「我往巷口走下去,一直覺得背後有人盯著,我不由自主的挺直了腰脊,卻不知如何走路了,腳步凌亂走過巷口……」。這樣的相近,是否也預示兩人命運上某些共同點?
故事背景是動盪的八年抗戰及政府播遷來臺。紛亂大時代使得個人的得失顯得那麼微不足道,整個故事背景基調是沉痛哀傷的。故事主人翁做的事,如:隱瞞自己的婚姻,拋下自己的孩子,甚至離開大陸到臺灣,在動亂背景下似乎都情有可原,似乎都是不得已。相對的,生活在臺灣的寫書女子,並沒有遭逢時代劇變,但是不是也有些身不由己呢?看這本書,似乎總有朵烏雲壓在頭上,大時代的悲哀揮之不去。
近結尾時,對白泊珍,書上寫道:「即使這些時光如此短暫,但也因為短暫而彌足珍貴,她家鄉的好山好水、她和桂花的姐妹情誼、留在心中的曾有過的感情,」泊珍曾有過感情嗎?父親安排的婚姻裡應該無愛吧!戰火中相識的丈夫龐正呢?倆人初識時期的描寫裡,或許有吧!但來到臺灣,為生活奔忙後,似乎衹是習慣、沒有選擇而已。那麼桂花的先生劉德呢?文字裡有似有若無的情愫,但完全沒有進一步描寫,或許那衹是份相知相惜的感情吧!那泊珍「留在心中的曾有過的感情」是什麼?這本書,也許可以當做愛情故事,但泊珍的愛情似乎從未降臨過。而書寫女子呢?插入短文裡描寫了她和「男友」的感覺、感情及纏綿,但愛情呢?女子選擇了一個很不一樣的方式表達她的感情。離職、搬家,切斷一切聯絡方式離開她的愛人。但在書末這樣寫著:「為你講述故事的初衷不變,我仍是你忠實的愛人,你將在書店的某個角落看到我為你寫的故事,……愛人,我時時刻刻呼喚你,我為你講的故事沒有止息。」時時刻刻呼喚,卻躲藏起來不再相見,又是個怎樣的感情?怎樣的不得已?(寫書女子是第三者)
雖然書的用字遣詞很優美,但因故事情節,讀完並無喜悅反而沉重。我的人生筵席已過了一半,稱不上盛宴,也沒有燭光。但願意再好好努力過下半輩子,讓每道菜都讓人認為是特別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