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昨天(2010.11.20)到國家戲劇院欣賞雲門舞集演出《屋漏痕》。

講起來「屋漏痕」應是書法筆法,上次聽老師說了「屋漏痕」「折釵股」,也聽過「錐畫沙」,節目單上還寫了「坼壁路」。「屋漏痕」似乎來自唐朝書法大家懷素與顏真卿的對話軼事。顏真卿問懷素對書法有什麼見解,35歲的「狂僧」懷素回答,他觀察到夏天的雲彩變化萬千,如峻奇的山峰,經常揣摩學習,「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顏真卿問:「何如屋漏痕?」據說,懷素欣然起坐,握住顏真卿的手說:「得之矣」。林懷民(維基百科)先生深受此故事吸引,在心中醞釀多年後,決定以《屋漏痕》為題編舞。但舞作靈感雖然來自書法,但不在表現書法的意象(與行草三部曲不同),而在追尋一種虛靈的留白趣味。

這齣舞作一開始受矚目的原因之一,是有個傾斜八度的舞臺。我本以為衹是舞臺上有一小塊傾斜的區域,結果是一整座傾斜舞臺,最前緣接回原本平坦區域,留條長形的「路」。面對白色長形傾斜舞臺,左上角處截切一角。因為舞臺是斜的,因此舞者要在其上伸展肢體,表演動作,十分不易。雲門的舞者果然厲害,站在傾斜舞臺上仍有如平地,飛躍、轉圈、單腿獨立等各種動作仍乾淨俐落。而這個白色舞臺是要用作影像的投影板,在舞動的過程中,簡單的臺面要暈染成栩栩如生的水墨畫,所以舞臺必須是傾斜的,如此一樓的觀眾才能清楚地看到舞者在虛擬的雲水中舞動的情形。

昨晚的舞作十分純粹,扣除白色舞臺上投影的墨色,衹有舞者的肢體語言,別無其它元素。舞作沒有故事,不在訴說什麼事情,衹有身體表現。就是很直接、很單純地欣賞舞者的伸展、扭動、奔走等等。透過身體線條,勾勒出美麗畫面。舞臺是白色的,舞者穿著白色褲裝(很膨鬆,像燈籠褲,還罩層薄紗),而四周舞臺全黑。因此舞者在臺上呈現出鮮明的印象。昨晚好多次,都覺得眼前的畫面好美。所以要說昨晚舞作走唯美路線也無妨。

昨晚舞作很不同於之前看過的「聽河」、「水月」等等,但一樣是很美、很好看的演出。雲門的表演真不錯。

 

本文同步發表於我在無名小站的部落格我在Yahoo的部落格我在痞客邦的部落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ykao 的頭像
    yykao

    Eric的網誌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