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今天(2007.12.28)在聯合新聞網上的報導:「吃便當長大 他煮中餐奪冠」。一個貧寒出身,學業成績或許不是很優,但憑著自己的決心、毅力與努力,中餐比賽獲得冠軍,可以保送高雄餐旅學校。


現在的升學方式,叫做「多元入學」,就是希望學生可以憑著非學科上的才華,得到升學的機會。台北市最早領先全國試辦時,我覺得比現在符合「多元入學」的精神。當初馬英九的女兒能進北一女,原因之一是她是全市英文演講比賽第二名(?)。而有位媽媽憤憤不平她女兒學測滿分,卻無法申請進北一女,但在我們看來,這十分正常。因為那孩子除了會讀書,別無專長,所以申請不上。學測300分,要用登記入學的方法進北一女。而制度演變至今,有些情況變得不好,例如:學測成績變成基本門檻,必須達到某個水準,才能申請這個學校。當然志願愈前面的學校,門檻愈高。


雖然不是完全符合「多元入學」的精神,但畢竟比過去完全看「智育」(學科)成績進步多了。這學期(96學年度上學期)一開學,我跟所教的每一個班級,特別是國二(八年級)學生(因為他們機會更多)說:「如果有特殊才華,無論是音樂、美術、球類、武術、國語文、科學,那麼能參加比賽比賽就參加比賽,能得獎就得獎,這些成果,可能會在國三申請入學時有用。不過如果是音樂才能,記得要參加個人比賽,團體賽沒有用。」我也跟他們舉了實例。今年(95~96)我的學生中﹐有兩個男生成績非常差,根本就是爛到爆,他們如果要靠學測成績,只能去唸那種沒人想唸的學校。但其中之一的陳因為籃球比賽的表現,進了國立三重商工,進了他們學校籃球隊。另一個學生吳,則因劍道的表現,進了北市商,當然也進了劍道隊。還有另一個女生陳,成績也不優,是因繪畫上的表現,進了復興美工。所以現在的升學環境,不一定要成績好,只要有某方面的特殊才華,一樣可以有不錯的學校唸。當然如果您跟我一樣,除了讀書,什麼都不會。那就認命,好好用功,跟別人拼學測。


剛才走在校園,看見一位學生。他上課不認真,前兩天才被我罵一頓。

我問他:「你喜歡打電動?看漫畫?」他說:「不喜歡」

我又問:「那你喜歡做什麼?」他說:「打球。撞球、足球等,球類運動。」

我說:「不喜歡讀書?」他說:「對!超恨唸書的」

我說:「嗯……那你去參加比賽嗎?」他說:「有!一些球類,還有鋼琴比賽。」

我說:「鋼琴?是個人的?」他說:「嗯!」

我說:「那好!我說過,多參加比賽,多得獎……」他說:「對國三升學有幫助。」

我說:「嗯……不過音樂性質的,要參加個人賽,什麼合唱比賽得獎沒有用。」他說:「嗯,我知道。」

我跟他班上的同學打聽過,這個小朋友的成績很差,每一科都很差。希望他可以好好發揮自己的其它方面的才華,在國三申請入學時,可以申請到心目中理想的學校。也希望我們的「多元入學」方案,可以愈走愈好。讓每個人孩子,都能在他專長的領域中獲得肯定,而不是只能跟大家拼智育成績。


 


本文同步發表於我在無名小站的部落格我在Yahoo的部落格我在痞客邦的部落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