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r 28 Wed 2010 15:00
讀書心得-燭光盛宴
- Apr 25 Sun 2010 16:05
歌舞劇-我愛紅娘
昨天(2010.04.24)晚至國父紀念館欣賞果陀劇場《我愛紅娘》(Hello Dolly)
這齣戲也是源自國外。最早版本是桑頓‧懷爾德(Thornton Niven Wilde,英文維基百科)於1938年寫成《楊克商人》(The Merchant of Yonkers,英文維基百科),但賣座不佳,僅演39場即宣告結束。1954年(維基百科說1955年),懷爾德根據這個作品重寫成《鴛鴦記》(The Matchmaker,英文維基百科)大受肯定,演出486場,之後更改編成歌舞劇《我愛紅娘》(Hello Dolly!,中文維基百科,英文維基百科),後來又被改編成電影(英文維基百科)。果陀劇場在1995年根據這個故事,改編演出話劇版本《完全幸福手冊》,今年舊調重彈,除保留故事主軸,其餘臺詞、音樂等全部全新來過,所以算得上是齣新戲。
- Apr 23 Fri 2010 22:28
音樂-馬友友‧絲路之旅在臺灣
昨天(2010.04.22)晚上到國家音樂廳欣賞《馬友友‧絲路之旅在臺灣》(The Silk Road Ensemble with Yo-Yo Ma)。
「絲路計劃」(Silk Road Project,中文官網、英文維基百科)是馬友友(中文維基百科、英文維基百科)於1998年成立非營利性的藝術、文化與教育組織,為全球藝術家與觀眾創造音樂交流平臺,目的在於藝術之中追求創新與再次學習,要將橫跨歐亞的古絲路上的文化、藝術、人文等重新介紹給世人。取名「絲路」乃因這個名詞代表多元文化與跨學科交流。參與這個龐大計劃的工作者,包括民族學家、藝術史學家、音樂學家,以及作曲家等。擔任演出的「絲路合奏團」是一個結合超過二十個國家的世界知名演奏家與作曲家的團體,在不同的編制裡,合作各式各樣的音樂及多媒體計畫,呈現融合東西方傳統與當代音樂交會的深具獨創性的表演。
昨晚上半場第一首曲子是《絲路組曲》(Silk Raod Suit),第一首樂曲《徘徊之風》(Wandering Winds),先由韓國樂器「杖鼓」演奏,接著目光轉至觀眾席,日本的尺八(我一直以為尺八就是簫)和雲南民間樂器巴烏,以一高一低的聲音交錯融合,慢慢地移至臺上。這段演出是昨晚我很喜歡的片斷,除了音樂原本就很吸引人外,整個旋律是東方韻味的也是重要原因。第二首《遠方地平線》(Baet Nore ( Distant Horizons ) )源自韓國傳統船伕歌謠。其間有用韓文及中文朗誦詩文,而近尾聲時,演奏家們齊用「吼嘿吼」人聲構成旋律,是我喜愛的部份。上半場最後一首《中國風安地斯小曲》(Ritmos Anchinos),這首曲子作曲家是母親為秘魯人的美國人,而其曾祖父來自中國。這首曲子將拉丁美洲神話、古代歷史、藝術、詩作和民間音樂,融入西方古典音樂曲式中,從中投射作曲家身上同時流著秘魯、猶太和中國多樣血液背景。
- Apr 19 Mon 2010 23:23
音樂劇-彈琴說愛
- Apr 18 Sun 2010 21:03
說唱-北曲南音醉紅樓
昨天(2010.04.17)到西門紅樓欣賞臺北曲藝團春季公演《2010臺北大碗茶-北曲南音醉紅樓》。
昨晚表演形式很特別。一如主持人及節目單上介紹,曲藝表演最早是”撂地”(街頭表演),而後進入”茶館”(亦稱:書場),最後是”現代劇場”。其中茶館是別具特色的演出場地,觀眾可以自在地邊飲食邊看表演,演員與觀眾距離近,容易打成一片。所以昨晚主辦單位幫每位觀眾準備一碟點心、一盅茶,讓我們在古蹟紅樓,重演茶館聽曲看戲的景況。不過節目單上說,由於紅樓座位少,即使滿座也未必能打平成本,所以明年臺北曲藝團春季公演可能要改變形式,「臺北大碗茶」將成絕響!這實在太可惜了。不知道有沒有企業主願意贊助,讓我們還能有機會參與這種頗具古風的表演形式?
- Apr 16 Fri 2010 22:15
音樂-安‧蘇菲‧慕特音樂節
- Apr 12 Mon 2010 22:45
2010金瓜寮溪外拍
昨天(2010.04.11)莊正原老師(莊老師在Yahoo的部落格)帶領攝影班同學(攝影班的部落格)到坪林金瓜寮溪外拍。
走到溪邊時,莊老師在某處停下來,要我們要廣角鏡頭拍水流彎曲的全景。我初用18~200 mm鏡頭,景色如以下第一張,後來換12~24廣角鏡拍了幾張。兩者還是有差!12 mm看到的景物還是比較多(我的相機,實際焦距還要乘1.5)。衹是平常圖方便(不用換鏡頭),都是一鏡(18~200 mm)到底,看來以後需要廣角端時,還是不要太偷懶。
- Apr 07 Wed 2010 19:46
音樂-上海交響樂團
昨天(2010.04.06)到欣賞上海交響樂團(Shanghai Symphony Orchestra)的演出。
本次演出,上半場表演五首國外古典音樂作品,三首華人作品,下半場則是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中文維基百科、英文維基百科)的《e小調第五號交響曲,作品 64》(Symphony No. 5 in e minor, Op. 64)。上半場演出,除了第一首白遼士的《羅馬狂歡節序曲,作品 9》(Berlioz - Overture from 《 Roman Carnival 》, Op. 9)外,國外作品都選自歌劇,華人作品也都是歌曲,因此幾乎每段表演都有歌者(女高音、男高音、男中音)演唱,這和過去參與的音樂會幾乎都衹有器樂聲音很不相同。或許這跟指揮余隆(維基百科)以指揮歌劇聞名有關。
我沒有能力評斷上海交響樂團的表演功力如何,但昨天聽音樂的感覺很好。這樣說吧,起承轉合、高低強弱都呈現得很流暢,很悅耳。《e小調第五號交響曲》是第一次聽到,也覺得興味盎然。指揮余隆先生的肢體動作比較誇張,指揮本身就像一場表演。維基百科說余隆先生不忘宣傳中國音樂,確實是的。不僅正式演出時安排三首華人作品,分別是青主的《我住長江頭》、黃自的《思鄉》和金復載的《我去看世界》,連最後兩首安可曲也是華人作品。
- Apr 05 Mon 2010 15:59
2010年與80年畢業學生聚
昨天(2010.04.04)中午,和民國80年畢業的學生花、吳、鍾在天母SOGO百貨8樓的「新葡苑」餐廳聚餐。本來還有一位黃會來,但他去掃墓沒趕得上。
事情的緣起是花看到部落格文章,覺得應該認識作者。然後東連西牽在Facebook上與我相認。花主動說要請我吃飯。我說看看能不能多找幾個人來。花就協助聯絡,找了幾位同學一起聚餐。
時間過得好快,轉眼他們就要畢業19年了。這一年的學生遭遇很特別,因為那年聯考題目特別簡單。幾個學生考完出來跟我說:應該有600分!當年600分原本有機會上建中,就算沒有第一志願,起碼也第二志願。結果這些考600分的同學,都上了中正高中,建中要642分(?)。我記得女生的第一志願和第二志願最低錄取分數僅差兩分,也就是考試時粗心一下就掉一個志願。如果是數學粗心多錯一題,可能就差3個志願了!因此仔細跟考運就變得很重要,於是有人考得好,也有人馬失前蹄。
- Apr 04 Sun 2010 10:01
舞臺劇-徵婚啟事
昨天(2010.04.03)晚上到城市舞臺欣賞屏風表演班的《徵婚啟事》浪漫版。
本劇故事改編自陳玉慧小姐同名小說(維基百科資料)。而小說來自陳玉慧小姐在1989年11月於報上刊登一則「徵婚啟事」:「生無悔,死無懼,不需經濟基礎,對離異無挫折感,願先友後婚,無誠勿試」。當時共有108位應徵者(其中一人為女性)。陳玉慧小姐根據與其中42位男性的對話寫成《徵婚啟事 我與42個男人》。李國修(維基百科資料)先生徵得陳玉慧小姐同意後將其改編成舞臺劇,前後搬演四次,分別是1993年首演版、1998年華麗版、2002年幸福版,以及今年2010年浪漫版。今年演出不太一樣的地方是,應徵的男子由22人濃縮成15人,目的在使角色更鮮明。同時新增兩位徵婚男子,一位「未婚爸爸」,反應現代社會速食婚姻與情愛關係的狀態。另一位「代友徵婚的男人」,披露部份現代人對於生活的逃避與偽裝。
- Apr 01 Thu 2010 22:43
學生問選組
昨天(2010.03.31)去年畢業、今年高一的學生林,在Facebook留言,說有問題要問我。還說另一位學生陳也在我在無名小站的部落格留話。我本來以為是要段考了,所以他們要問基礎物理、基礎化學等功課上的問題。結果四位同班同學:陳、林(女)、高、張回來找我,說要問的問題是:選組。
我跟他們說,個人想法是:大學要唸自己喜歡唸、想唸的科系,選組就根據想唸的科系決定。就像當初我知道自己喜歡物理,所以選了甲組,考大學時也是選系不選校。個人不贊成某些家長看法。那些家長會要孩子選二、三類組,因為覺得一類以後沒什麼出路。臺灣沒聽過什麼人是找不到工作餓死的。即使最後並非學以致用,也不表示職場表現就會不好。一切應該是以自己的興趣志向為準。我一直都是這樣跟學生說的。
當然有些學生是以功利的角度想這件事。如果選二三類,到時也可申請一類志願。指考時加考數乙,登記分發也可以填一類組志願。而且以二三類組實力,數乙應該考得不錯,可以彌補社會科的不足。這樣想也無可厚非,但也要考量自己的能力。實在沒辦法背好社會科的人不該選一類,數理實在不行的人不該選二三類。選組至少應該考慮自己的能力。
- Mar 27 Sat 2010 15:07
音樂-2010譚盾「臥虎藏龍」
昨天(2010.03.26)晚上到國家音樂廳欣賞《譚盾之「臥虎藏龍」》(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譚盾(維基百科資料)先生說這是「2010臺灣國際藝術節」( 2010 Taiwan International Festival )閉幕演出。
觀賞這場表演經歷小小波折。知道這場表演時就起心動念想看,但因表演時間是星期五,當晚有事無法與會。後來機緣巧合事情排開了,票卻賣完。原本想算了,後來想到兩廳院售票系統的熱門討論區會有人出讓票券,就上去看看。果然看到有人要出售這場表演的票,位子還不錯,就跟她聯絡,所以昨晚才能成行。
昨晚表演分三個段落:「網路交響曲《英雄》」、「垚樂:大地之聲」及「臥虎藏龍」。每段表演前,譚盾先生都會說明曲子的創作過程或其它有關事項。第一曲子是「網路交響曲《英雄》」,這是由2008年底Google和YouTube「網路交響曲」計劃產生的作品。該計劃從2008年12月1日到2009年1月28日,YouTube邀請來自全世界的頂尖音樂家與交響樂團共襄盛舉,上傳兩種不同具個人風格的表演影片,包括詮釋譚盾先生特別為「YouTube交響樂團」所做編曲—網路交響曲第一號《Eroica》(英雄),以及從活動網站上選擇自選曲。YouTube邀請來自全球各地音樂專家作為評審團,從中選出進入決賽的參賽者,並邀請YouTube社群在2009年2月14日到2009年2月22日進行決賽者票選活動,於2009年3月2日公佈獲選樂團及音樂家。獲選音樂家於2009年4月飛至紐約,與指揮家Michael Tilson Thomas以及在古典音樂領域具領導地位的表演者,一同參加為期三天的古典音樂高峰會。4月15日是活動最高潮,那天譚盾先生在卡內基音樂廳(Carnegie Hall,中文維基百科資料,英文維基百科資料)帶領世界第一支網路交響樂團YouTube Symphony Orchestra作世界首演。
- Mar 21 Sun 2010 19:32
舞蹈-聽河
昨天(2010.03.20)到國家戲劇院欣賞雲門舞集演出的《聽河》(Listening To The RIVER)。
本舞是雲門舞集林懷民(維基百科資料)先生新作,之前媒體報導很多,大家可以自己上網查詢。這場表演也是「2010臺灣國際藝術節」( 2010 Taiwan International Festival )力推的重點節目。
- Mar 20 Sat 2010 15:36
電影-危機倒數
昨天(2010.03.19)晚上到華納威秀信義店看《危機倒數》(The Hurt Locker;英文官網、痞客邦部落格、開眼電影網、IMDb、維基百科資料)。
本片贏得今年度(2010年)奧斯卡金像獎(中文維基百科、英文維基百科)六個獎項,包括兩個大獎:最佳影片(Best Motion Picture of the Year )和最佳導演(Best Achievement in Directing)。 打敗至今影史最賣座電影《阿凡達》(Avatar,英文官網、開眼電影網、IMDb、維基百科)—僅得三項小獎。但看完電影後,衹能說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The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簡稱AMPAS,中文維基百科,英文維基百科)的會員品味特別。因為本片沒有驚人特效,沒有浩大場面,也沒有曲折引人入勝的劇情(我不敢評斷演員演技或導演功力)。雖然網路上有人推薦,有人說本片導演跟剪接以及劇本搭配出色流暢,但也不少人說在電影院睡著。今天看到的資料裡,開眼電影網網友評價,56人給笑臉,72人給哭臉。IMDb評分,滿分十分本片得8分(60,671人投票),而阿凡達有8.5分(212,157人投票)。 所以我想在多數人眼中,本片並沒有最佳影片的質感。
- Mar 15 Mon 2010 23:46
攝影-2010好眼力外拍之二
昨天(2010.03.14)下午陳應欽老師帶「好眼力進階班」同學到基隆八斗子漁港外拍。我們先在港口拍照,再轉到附近海邊。原本有意拍夕陽,但天公不作美,天色陰沉,海面霧氣很重,沒看到夕陽。
偌大的漁港,不知道拍什麼才好。就算知道拍照對象,也不一定知道該如何表現。例如我想應該拍漁網吧!但如何拍呢?我拍了兩張,感覺都不太好,直到後來又補一張,才感到尚可,意思是畫面還可以看,構圖、顏色等也差強人意。不過第三張照片應該不是漁網,衹是網子而已。所以這三張照片應該是「網」的拍法比較,而我還是沒抓到拍漁網的竅門。以下就是這三張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