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音樂欣賞 (5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昨天(2008.12.13)到國家音樂廳欣賞胡乃元、王健與TC弦樂團的表演。

昨晚表演的曲目有:艾爾噶(Edward Elgar)的《序奏與快板,作品47》(Introduction and Allegro, Op. 47)、海頓(Joseph Haydn)的《第一號C大調大提琴協奏曲》(Cello Concerto in C Major, Hob. VIIb; 1)、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D大調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K.211》(Violin Concerto No. 2 in D Major, K. 211)、德弗乍克(Antonin Dvorak)的《E大調弦樂小夜曲,作品 22》(Sernade for Strings in E Major, Op.22)。我是古典音樂門外漢(事實上,我是所有藝術表演的門外漢),昨晚的曲目也不是那種大家耳熟能詳的,所以無從評斷昨晚的演出有多精彩,但是觀眾的回應很熱烈。第二曲、第三曲,分別由王健、胡乃元擔任主要演出者時,表演結束,觀眾掌聲不絕,兩人謝幕多次,也都演奏安可曲。而臺上的演出者,也用樂團以腳擊地、揮動琴弓、以手拍腿等方式,表達對兩位演出者的激賞。自己聽演奏,也聽得十分舒服、過癮,我相信昨晚是場成功的演出。

雖然自己不是那麼懂音樂,對小提琴也幾乎一無所知。但昨晚看表演,還蠻能融入情境的。而且看著臺上演出者隨音樂高低起伏,用著不同的表情動作拉弓,也是很有趣的畫面,也似乎更能貼近音樂所要表達的情緒。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晚(2008.11.23)到國家音樂廳的演奏廳觀賞《NCO世間男女 吳淡如-紅樓夢如是說》。

看這場表演,起自我糊塗的誤會。我本以為是吳淡如小姐(維基百科資料)要說書,要跟我們談談《紅樓夢》,就是解析、評析的意思。所以當時還奇怪,怎麼會扯上NCO(National Chinese Orchestra, Taiwan,臺灣國家國樂團,官網)?到場才知道,這是由NCO結合佛朗明哥舞蹈、紅樓夢的演出。這在NCO官網 的最新消息中(見此),有引述媒體的報導,衹是自己沒看到。(人間福報不是那麼容易看到) 

昨晚,除了第一曲《短暫的人生Ⅰ》外,吳淡如小姐都會出來講一小段《紅樓夢》的故事,當然衹是蜻蜓點水式的,不過這本就是個引起,為了帶起後面要演奏的曲目,做個前後呼應。比較特別的是(至少對我很特別),故事說完,演奏開始時,吳淡如小姐都會表演一小段佛朗明哥舞。雖然除了中場休息前的《新「哈巴內拉舞曲」》,吳淡如小姐都是少少表演一下就交給迷火佛拉明哥舞妨的專業舞者,但在我看來也算是犧牲色相了(在前面的報導中,吳淡如小姐說她無法衹坐在臺上導讀。)也為了配合演出,吳淡如小姐昨天換了好多套佛朗明哥舞蹈的舞衣,一如她自己所說,好像服裝表演,不過這也算敬業的表現。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2008.11.22)到臺北小巨蛋(Taipei Arena )觀賞《劉德華WONDERFUL_WORLD世界巡迴》。

我並不是華仔(Andy)的歌迷(嚴格說起來,雖然有喜歡的歌手,但我不能算上是個歌迷),所以本來沒打算來看的。後來還是想來聽聽天王唱歌吧!才來買票。也因為買票時間太晚,已經沒什麼好位置了!

這大概是我聽過的演唱會中,最「偶像」、最「熱門」的一場了!全場每一個角落,無論是舞臺前方的高價區,或是三樓的平價區,到處都是螢光棒。而且隨著歌曲,整場演唱會搖擺不停。舞臺前方,更有很多人拿著海報,有燈光顯示「華仔」等字樣的牌子揮舞,真是偶像魅力無窮。在昏暗的場內燈光下,全場閃耀著紅的、藍的、黃的、綠的螢光棒,還蠻好看的。因為是偶像級歌手,全場不時都有驚呼聲。才要開場,華仔還沒現身,就喊叫好幾次。隨便一個什麼動作,華仔跟女舞者有親暱的接觸啦,什麼肢體的扭擺啦,甚至衹是隨著升降舞臺升起,都能引起觀眾呼喊,實在是太熱情了,不太適合我這老人家。當然獻花是免不了的,還有人送汽球,一個超人標誌「S」的汽球,這該是有心的,因為呼應華仔演唱的歌曲。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2008.11.01)到國家音樂廳觀賞國家交響樂團(NSO)演出的《NSO萬聖派對-魔幻傳奇》。

會去看這場表演是因為女兒。女兒的導師帶她們班到國家音樂廳觀賞演出,所以我也買了票,算是參與小孩子的活動。

昨天的演出,應是為了配合萬聖節(Halloween,維基百科資料),所以與一般音樂會很不相同。NSO鼓勵觀眾依國外習俗在這一天作些打扮,有打扮的觀眾還可以去「NSO加水站」那裡休息、喝口水。也確實有許多觀眾裝扮入場。而團員也不再「衣冠楚楚」地出現,每個人都做了不同的裝扮。有唐裝旗袍、貓女惡魔天使牛仔、醫生護士……等等。即使是指揮,中場前雖然沒有打扮,但下半場也裝扮出場,還兩種造型喔!對了!還有位團員,拿著扇子出場,這一面寫著「NSO」,另一面搭上現在的熱門電影,寫著「海角長號」。很有趣,是不是?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2008.10.18)到國父紀念館欣賞由臺北愛樂室內合唱團(隸屬臺北愛樂文教基金會)演出的《上海臺北雙城戀曲》(A Love Story about Shanghai & Taipei)。

這項演出是在兩個時代、兩座城市的愛情故事舖陳中,穿插18首國臺語老歌(臺語歌僅一首)。從某方面看,表演形式類似《媽媽咪呀!》(MAMMA MIA!;官網開眼電影網IMDb),一個電影,一個舞臺劇,但都以「歌曲」串接全場。節目單中的「故事大綱」也巧妙地把演唱歌名鑲在介紹文中,如:「相愛的滋味有如春風吻上我的臉,來的突然卻愛的濃烈,旅途中的甜蜜蜜讓人忘記分離在即,在茫茫人海裡高唱-我衹在乎你。」。我比較少看音樂劇,所以不知道這和一般音樂劇有何不同?但顯然本劇是以音樂(歌唱)為主。憑心而論,就「戲劇」這個角度看,昨晚的演出薄弱了些,但我會去觀賞,本就是為了演唱的歌曲:除了前面那三首外,還有「思慕的人」(臺語)、「不了情」、「今宵多珍重」,還有我最喜歡的「綠島小夜曲」等等。而冉天豪先生改編得很好,原曲變為合唱曲後,似乎更加悅耳動聽,臺北愛樂室內合唱團的功力也很好,全場歌曲支支優美,宛如天籟。如果要挑毛病,那就是技巧十分純熟,但希望感情能多放一點(最後一首「愛神」的感覺倒是不錯!)。

舞臺上是空的,偶爾會搬出些方塊當板凳。鋼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鼓(爵士鼓?)和指揮在臨接舞臺的臺下。舞臺最後是一長條型的「螢幕」(?),配合劇情會有照片、影片、圖案、表情圖畫,還有張愛玲小姐(維基百科資料)的文字。這些多媒體都有畫龍點睛之效,特別是張愛玲小姐的文字,更是連接劇情的重要線索。節目單裡有三篇觀眾迴響,其中一篇提到螢幕上出現余光中先生(維基百科資料)的詩:「鄉愁」,但我沒有注意到。事實上,我的目光大多放在舞臺上,並沒有太注意後方的螢幕。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昨天(2008.09.14)到臺北國際會議中心(TICC)欣賞「蔡琴2008新不了情演唱會」。


昨天是戊子年中秋節(維基百科資料),也是「辛樂克」颱風襲臺的日子。晚上出門時,雖然聽說颱風已在遠離,不過風雨還是很大。不過還好,能見度不算差,開車過程一路平安順利。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2008.08.28)到國家音樂廳欣賞「上原廣美爵士四重奏」(HIROMI'S SONICBLOOM-Hiromi Urhara Quartet)。這是今年2008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2008 Summer Jazz)表演活動之一。不過其它表演時間多在開學後,所以除了「絲竹空爵士樂團」(在明天週六)外,我都不能觀賞。


我是不懂爵士樂(維基百科資料百度百科資料(簡體中文),網路資源-接觸爵士樂),事實上,我不懂音樂。昨晚的音樂,我衹能說跟平常聽得很不一樣,無論是流行歌曲(含各式各樣的流行音樂,什麼搖滾、鄉村、饒舌等等)或者偶爾聽的古典音樂。以前曾聽說,爵士樂是很即興、隨興的。自己的感覺就是昨晚的音樂很天馬行空,很行雲流水,或者音符串連的「邏輯」很特別,無論是比較奔放,或者比較輕柔都是這樣。也許這就是所謂的「即興」吧!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昨天(2008.06.08)到臺北小巨蛋(Taipei Arena)觀賞「奧斯蒙兄妹五十週年紀念世界巡迴演唱會」(The Osmonds 50th Anniversary Reunion Concert)。來聽這場演唱會,當然有「懷舊」的味道。我提早到達小巨蛋,在那裡的星巴克喝咖啡,七點多準備先入場。旁邊一位小姐等著接收我的座位,她問我是否也來看奧斯蒙,我說是!她說那就知道是幾年級生了!是的,全場觀眾也大多是像我這般年紀,甚至更年長些的。不過說「懷舊」,對我而言是有些矛盾的。因為我從不是西洋音樂歌迷,而奧斯蒙兄妹當初主持的【青春樂】節目(The Donny & Marie Show),雖然盛極一時,我也幾乎沒看過。所以雖然奧斯蒙兄妹之名如雷貫耳,但僅有淡薄的印象,並非死忠粉絲。不過我還是買票進場,也算是回顧自己的青春。


昨晚的舞臺佈置,十分簡單,可說是毫無布置。兩個不起眼的低矮略高起的平臺,讓樂隊進駐,其它別無一物,沒有任何柱啊!牆啊!梯啊!或是其它任何東西。也沒有炫麗的燈光。那些會播放舞臺表演情況,及隨歌曲播放相應影片的大螢幕,衹能說是基本配備。真地陽春極了。我想這是因為奧斯蒙兄妹是以歌聲取勝,所以不需要華麗的舞臺布置、聲光效果吧!全場惟一「精彩」的舞臺效果,是下半場開始沒多久,在舞臺及兩側,噴發出五彩碎紙片。嗯……它噴了好多次,所以結束後清潔人員有得辛苦了!居然還有紙片飄到後面來,也實在夠誇張。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2008.06.01)到國家音樂廳聆聽安‧蘇菲.慕特與特隆赫姆獨奏家樂團(Anne-Sophie Mutter and Trondheim Soloists)的演奏會。我不是古典音樂迷,也沒有古典音樂的修養,但去聽這場音樂會,主因在當初報上介她時,說是她是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維基百科介紹)十分讚賞的音樂家。在年代售票的介紹詞說: 「安.蘇菲.慕特,十四歲時與卡拉揚首度合作,對音樂的熱情與驚為天人的精琴藝,讓指揮帝王讚不絕口。慕特的成名猶如一頁神話,天生屬於舞台的她,是國際樂壇的天之驕女,更擁有「小提琴女神」的絕美稱號。」其次是這次演奏的主要曲目,是連不太懂古典音樂的我都知道的韋瓦弟(Antonio Lucio Vivaldi,維基百科介紹)的「四季」(維基百科介紹)。衝著「四季」的名號及報章對慕特的讚賞,就去買票了。而在昨日演出前,又才知道下了舞臺,她是個盡職的單親母親。而來臺之前在大陸演奏,把酬勞捐出賑濟四川地震災民,幾個消息又讓人有不同感受。


昨晚首先演奏的是特隆赫姆獨奏家樂團。我以為是十三把小提琴,二把中提琴,一支大提琴,但看別人的網誌,說是:「以小提琴為主,中提琴三把、大提琴兩把、低音大提琴一把」我對音樂幾近門外漢,我想別人說的對。樂團自己演奏貝拉.巴爾托克的「嬉遊曲」(我也是看別人網誌才知道的)。演奏到一個段落,我本想鼓掌,但全場無聲,所以就沒拍手囉!直到三段演奏完,觀眾才響起如雷掌聲。今天看別人的網誌才知,此曲有三樂章。嗯……不懂沒關係,反正觀眾多的是高手,跟著別人做就對了!不過不懂古典音樂的我,還是不太了解。像我知道四季有四個樂章,還經常拆開來演奏,那為什麼不能演奏完一個樂章就鼓掌一次呢?中間的中斷很明顯啊!當然這是不懂音樂的人的胡言亂語,還是那句話:跟著別人做就對了!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2008.05.11)母親節,我到臺北國際會議中心觀賞「黃小琥2008巡迴演唱會」。


必須誠實地說,我其實對黃小琥印象不深,因為自己平常並不會常常聽歌。是由「超級星光大道」才知道「黃小琥」。而我也沒看「超級星光大道」,衹在車上的電視看過廣告,欣賞過一些片斷,知道黃小琥是其中評審。再由網路得知,黃是網友心目中的最佳評審,也在網路上知道她在PUB駐唱等等。所以我該算是由旁人介紹,認識這號人物。想她歌唱功力必定不錯,所以買票進場聆聽。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2008.04.19)到臺北巨蛋看「江蕙初登場」演唱會。這是合作金庫冠名贊助的演出。這是江蕙出道27年首次演唱會,前天是第一場,賣座奇佳,昨天各大報也都有相關報導。我參與的是第二場,也是滿座。台語歌后受歡迎的程度可見一斑。昨天報紙都報導張菲(維基百科介紹)到場欣賞,張菲並盛讚江蕙(維基百科的簡介)是台灣的席琳狄翁(維基百科介紹)。今天開場時,江蕙介紹陳美鳳、光良、洪一鋒以及台北市長郝龍斌(維基百科介紹)都到場聆聽。而聽眾也有極熱情的反應。舞台前方有人拿著會發光、寫著「江蕙」的牌子,而螢光棒更不在話下。節目進行中掌聲不斷、歡呼聲不斷,整場氣氛是熱鬧而溫暖的。


昨天的舞台設計很簡潔。兩個大小圓圈是伴奏的位置,中間有個扶搖而上的樓梯,色調是純白色。背景是螢幕,隨著節目進行,出現配合的畫面。最近看的演唱會似乎都是這樣,背後放螢幕,放映對應的影像。當然也會有燈光變化,來增添舞台效果。比較特別的是,除了舞台兩側有螢幕,讓遠方觀眾可以看清舞台表演者外,主辦單位還在場中靠近後方舞台處,又放一個大螢幕,讓我們這些坐在三樓的觀眾,可以有個更近、更大的螢幕可以看,真是貼心的設計。不過這個額外的大螢幕,衹呈現舞台景象,不像前面的螢幕會有字幕(顯示歌詞)。演唱會上螢幕顯示歌詞,似乎也是慣例。不過如果在開唱前,能顯示歌名、作詞作曲者會更好。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2008.03.01)到臺北小巨蛋欣賞秦豫、秦齊的「天使與狼演唱會」。看完到家已經晚上十一點五十五分,所以今天才能寫網誌。昨天的演唱會,今天報紙多有報導,請看中國時報聯合報蘋果日報(非蘋果日報會員,無法閱讀歷史資料)。


廣告上說,如果你錯過二十年前那場演唱會,那麼不可再錯過這一場。二十年前?不知道二十年前是何時表演的。如果是下半年,那時我在澎湖當兵,剛下部隊沒多久。好快,轉眼二十年了。當年的學生現在也已35歲。二十年前的演唱會,我沒看,很高興二十年後,能參與這場表演。我想再二十年後,大概也不可能會有另一場「天使與狼」。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像是星期天(2008.01.20)在看中天電視,陳文茜小姐(維基百科介紹)主持的「文茜世界週報」裡,看到她介紹李登輝前總統(維基百科介紹)幫台聯(維基百科介紹)拍的競選廣告裡的背景音樂:「千風之歌」。雖然陳小姐現在可能被視為偏藍的,不過這個介紹裡,除了主題的「千風之歌」外,對李登輝前總統老驥伏櫪的心情,我想是肯定及憐惜的。而我對其中歌詞的涵意,也感覺好美好美。今天(2008.01.22)上網找了一下,嗯……有蠻多資料的,YouTube上也有的影片(但有些已失效,依網友猜想是NHK(日文英文)要求撤下的)。我把那美麗的歌詞抄在下面,與大家分享:


詞:不詳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晚(2008.01.02)至國家音樂廳欣賞「元大新年禮讚-林昭亮與新生代音樂家」。本次活動主辦單位是:長榮交響樂團(01/04有另一場:范姜毅與長榮交響樂團),冠名贊助是元大文教基金會。這場演奏會,是由林昭亮領銜,帶領三位新生代音樂家:鋼琴家陳偉茵、大提琴家范雅志、小提琴家林士凱登台。伴奏的是長榮交響樂團,由王雅蕙指揮。今天演奏的曲目有:巴赫(Bach)D小調雙小提琴協奏曲,BWV 1043(小提琴:林昭亮、林士凱);葛利格(Grieg)A小調鋼琴協奏曲,作品16(鋼琴:陳偉茵);貝多芬(Beethoven)C大調為鋼琴、小提琴與大提琴所寫的三重協奏曲,作品56(小提琴:林昭亮、大提琴:范雅志、鋼琴:陳偉茵)。


我自己想,這場音樂會應該有林昭亮藉此提攜後進的心意。一如當初梅艷芳(維基百科介紹)過世時,一位朋友提到,當初曾欣賞梅姑的演唱會,而那場演唱會的目的,是為了幫草蜢隊亮相。我想這場音樂會也有藉林昭亮光環,讓大家認識新秀音樂家的意思。不過這是我的想法,不知實情如何?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2007.12.08)到臺北國際會議中心觀看鬼太鼓表演(鬼太鼓座官方日文網頁維基百科的介紹:英文版日文版)。鬼太鼓第一次來臺灣時,就想去看,卻始終未能成行。今年因為生活有了變化,所以能隻身前往觀賞。這又再度證實了,事情不會只有好沒有壞,也不會只有壞沒有好。端看自己從那個角度看,如何面對?如何體會?如何從中學習?


鬼太鼓座的表演,主體是「鼓」。只有鼓聲會不會太單調?不會耶!鼓有大鼓(太鼓)、中鼓、小鼓。鼓聲或高或低,或急或徐,或重或輕,有著不同的層次,各種搭配,更顯變化。同時表演中還有人聲、笛、簫,以及一些不清楚為何物的音響(我的座位太遠,看不清楚。不過其中一幕一個片段,我知道有波浪鼓和算盤)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黑米共享書籤http://www.hemidemi.com/home)看到介紹梁靜茹新歌「崇拜」的MV(黑米網址:http://www.hemidemi.com/bookmark/info/746700,Youtube網址:http://tw.youtube.com/watch?v=5HyqmO_cGCg)。這歌好像是電影「最遙遠的距離」的主題曲(?)。黑米的介紹,重點放在MV取景在安藤忠雄(Tadao Ando,維基百科介紹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E%89%E8%97%A4%E5%BF%A0%E9%9B%84&variant=zh-tw)先生設計的「水之教堂(Chapel on the water)」(似乎是官方網址:http://www.waterchapel.jp/index2.html,當然是日文的),不在歌,但我對歌很有感覺。


畫面裡飄著微雨,水之教堂顯得更加幽遠淒清。畫面很美,歌也很好聽,但詞的意思讓我想更多(整首歌詞放在最後)。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7年7月14日,到臺北國際會議中心看場演唱會:民歌高峰再相會。

去年,陶曉清小姐辦了民歌三十年,民歌高峰會。今年的活動,看來是由施孝榮先生籌劃。陶小姐號召力強,所以去年有許多歌手參與,可惜我沒機會欣賞。今天整場表演只有9位歌手,不過有許多是由國外回來的。同樣打著民歌旗號,不同的人舉辦,可能有不同的目的,背後可能也有不為人知的秘密,但這一切對觀眾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民歌對我們這一代(五年級生),有著不可磨滅的記憶。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