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戲劇欣賞 (5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昨天(2009.08.16)晚上到新舞臺觀賞屏風表演班小戲大作「三人行不行Ⅰ」。這齣戲之前就曉得,屏風表演班也在Facebook上大打廣告,但我一直沒下定決心買票。是朋友看了戲,發了個mail談當天感受,才讓我下決心買票進場(雖然朋友的mail裡,幾乎沒有關於戲本身的內容)。都快開演了還能買到票,是因為受莫拉克(Marokot)颱風影響,之前有幾個場次取消,昨天這場是加演的, 所以才能有位子。

DSC00492

不知道是不是現在舞臺劇的趨勢,最近看舞臺劇,常見開演前,臺上就有演員在動作,如《六義幫》、《人間條件Ⅰ》。昨天雖然臺上沒有演員,但一方面有音樂(這很多戲都這樣,開場前播相關音樂),還有就是舞臺上的佈景(一片由矩形交織的鐵架),有著燈光閃耀變幻,好像是佈景在代替真人演出。我不知道提前有人在臺上,是否有特殊含義,但觀眾比較不無聊是真的。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2009.08.15)到中山堂欣賞綠光劇團的《領帶與高跟鞋》。這是第十一屆臺北藝術節Taipei Arts Festival)的表演。謝幕時羅北安先生說這是開幕戲,但與本劇此次首場演出(08.13)同時,還有一場《重裝馬克白》,所以第十一屆臺北藝術節有兩開幕戲。宣傳單上說本戲是綠光劇團創團經典作品,首演在1994年6月,那是距今十五年前了!好遙遠!最近一次在臺北演出是2003年9月,我沒有看,因此也無從比較過去和昨晚的演出有何不同。

DSC00491

這齣戲可以算「歌舞劇」,因為開場就是演員齊唱主題曲《上班族之歌》,而劇情推演過程裡,許多段落演員也是藉歌唱表達。也因如此,我會希望旁邊的螢幕能有字幕協助。雖然唱的是國語歌,但因咬字或速度等因素,有時還是沒有聽得很清楚。是的,在演出單位發的簡易節目單上有歌詞,不過似乎不是每首歌都有。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9.08.02,在愚蠢地不知道雖然免費,但仍然要索票的情況下,我還是嘗試看看能不能有位置欣賞當晚的明華園《超炫「白蛇傳」》世界首演(維基百科裡的白蛇傳)。約六點由國家戲劇院那裡的哈瓦那咖啡出來。那晚的舞臺就架在國家戲劇院旁,後面縱深頗大。自由廣場那裡的座位幾乎都己坐滿,唯中間放置較好椅子的那一區,人少了點。但三、四十分鐘後,也都坐滿了。看看就知廣場處是沒有容身之地了,就走到國家音樂廳的迴廊。因為舞臺正前方稍遠近國家音樂廳處,架設了燈光,因此國家音樂廳面對舞臺正前方是不適合觀賞。走到面對舞臺的左側,正好有個空隙,足以看到整個舞臺,覺得視野良好,就決定在這裡看。因為怕離開後就再找不到可以看戲的位置,所以留在原地不動。這一站站到表演結束,足足站了四個小時,實在也夠累的。這時就覺得長得高也是有好處的。我前方還有些人,他們有座位(那種紅色塑膠板凳),但即使他們站起來,也不會擋到我。

我到的時候六點多,臺上就有主持人(好像是許傑輝先生)在暖場,教大家手語啦,講些五四三的啦。還有個女孩,主持人有介紹,但我沒聽清楚,負責用英文傳達訊息。在快七點半開演前,請2009年聽障奧運籌備委員會執行長盛治仁(維基百科資料)先生,及臺北市長郝龍斌(維基百科資料)先生講話。然後一票人,包括《超炫「白蛇傳」》的演員及文建會鳴鑼開演了。

其實明華園之前就演過《白蛇傳》,但我沒看過,所以不知道這《超炫「白蛇傳」》跟以前有何不同。明華園《白蛇傳》裡最被大家提到的,就是「水漫金山」那一幕,會由消防車灑水,表現水漫金山的樣子。所以演出單位要幫部份座位的觀眾準備雨衣。記得上次在桃園演出時,這還被議員指責調集消防水車,妨礙救災。臺北市消防車多,來幾輛不礙事。而這場面也煞是好看,那天灑水時,觀眾不時發出驚呼聲。還有個驚險畫面,就是「水漫金山」時,白蛇青蛇凌空飛起。這是用高樓建築工地那種大吊車(吊鋼筋、鋼板的),把兩位演員吊起來,吊得高高的,很高,比兩廳院還高。以 那吊車的承載能力,吊起兩個人當然不是問題。但演員被凌空吊起,還要擺姿態,唸唱詞,也太難為演員了。所以這一幕也贏得觀眾熱烈的掌聲。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2009.07.25)到國家戲劇院欣賞果陀劇場新戲《傻瓜村》。

DSC00468

從昨晚的大海報(見前照片)才知,這戲原本是國外作者所寫,臺灣上演時做了改編。回來查了一下,原作者尼爾·賽門(Marvin Neil Simon,維基百科資料)是很有名的劇作家,網路上記載他的作品中,《裸足佳偶》(Barefoot in the Park)和《單身公寓》(The Odd Couple)有聽過(當然,沒看過)。由於是大家的劇本改寫,本劇自有一定的水準。而從一開始的宣傳上就寫明這是部喜劇。是!這是喜劇 ,整場有許多笑點,很好笑,笑聲不斷(當然,我沒辦法在這裡告訴您那裡好笑,或者重播笑點當時景況),所以來看戲的朋友會有個愉快的夜晚,心情可以放鬆(如果不要想太多的話)。而媒體報導的另一個重點,是這場戲是李立群(維基百科資料)先生父子首次同臺飆戲。但一方面我入場前並沒有注意,另一方面這對整場戲也沒什麼影響(嗯……其實李立群先生有藉此放個笑點), 所以對我而言,這並不重要。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2009.07.17)到國家戲劇院觀賞表演工作坊新戲《陪我看電視》。

這齣戲是由賴聲川(維基百科資料)導演,為北京中央電視臺新廈「華匯時代」劇院的開幕大作,是賴聲川先生為大陸執導的首部原創舞台劇,自去年九月起,已在大陸巡演五十場。所以臺灣是在大陸之後演出,昨天是臺灣首演。

故事的主角是部九吋牡丹牌黑白電視機,藉著演員的旁白,敘述它流浪、飄泊的故事,藉此帶出三對夫妻、一個流浪漢和一個紡織女工的人生際遇-電視機是彼此之間的聯繫。各段故事原本各自發展,但在最後人物又出現在同一場景,因此也就有「戲劇感」和「統合連結」。而許多表演手法是「京劇」(平劇)式的。雖然張嫂舞動拉麵時,手上真有麵條,但吃麵、喝酒、撒湯、……等等,都是象徵式的。舉起酒杯就表示斟滿幸福葡萄酒了。我想這種表演手法,華人是很能接受的。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2009.07.11)到臺北小巨蛋(Taipei Arena )欣賞著名音樂劇《歌劇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維基百科資料)。

這齣戲太有名了,廣告上說是四大音樂劇之首(不知道其它三齣是什麼?),也打敗《貓》(維基百科資料)成為百老匯(維基百科資料)上演最久的音樂劇(不過《》和《歌劇魅影》的作者都是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維基百科資料)。而我也算是「得償夙願」。三年前,《歌劇魅影》第一次來臺演出時,我幫朋友買了兩張票,自己卻因故沒能欣賞。所以這次再度來臺,無論如何我都要買票進場,也的確值回票價,不虛此行。

既然是音樂劇,歌曲自然是一大重點。戲裡的歌曲都很好聽。但由於自己英文能力不好,劇中歌曲、對白除了像「I love you」這麼淺顯的除外,我都聽不懂。所以眼睛就一直瞄過去看字幕,這就形成一種干擾, 讓我不能好好地欣賞演出,無論是演唱、舞蹈或是對白。也曾想不管內容在說什麼、唱什麼, 就靜靜欣賞就好,但還是會忍不住看字幕,所以……。不過即使是在受打擾的情況下聆聽,仍然覺得歌曲優美動聽,讓人感到很舒服。同時韋伯也藉由歌曲串連全場。除了經常出現的主題旋律「PHANTOM OF THE OPERA」外,有首歌(應該是All I Ask of You),在湖邊男主角之一拉烏爾(Raoul)與女主角克莉絲汀(Christine)對唱一次,在地窖裡魅影對女主角唱了一次,最後魅影放了拉烏爾(Raoul)與克莉絲汀(Christine),倆人划船離開地窖時,All I Ask of You又再度響起。網路上說:「拉烏爾(Raoul)與魅影在「 ALL I ASK OF YOU 」不同演繹表現了他們各自對於女主角克莉絲汀不同的愛情,最後這一主題在管弦樂中浮現,顯示了愛情最終戰勝了悲劇。」我個人的體會沒這麼深刻,但覺得那歌詞含義很美、很深刻,也感受到一首歌串連全劇,自有其深意。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晚(2009.06.13)到新舞臺觀賞相聲瓦舍的新作《兩光康樂隊》。

昨晚演出基本上是「對口相聲」,由馮翊綱(維基百科資料)先生和宋少卿(維基百科資料)先生擔綱演出。因為是相聲,所以很難在此描述昨晚的演出,因為幾乎就是一大段文字(我怎麼可能記得住呢?)。而且有些「包袱」(笑點)是藉著當時演員的表情、動作來完成,沒看到現場演出,找不到那個味道。衹能說,一如相聲瓦舍過去的演出,很逗趣,很好笑,很精彩。一如以往的,劇中放入很多現在的元素,例如那個「殺很大」(或類似用語),什麼三級貧戶,連檢察總長陳聰明都入戲了(當然,沒我寫的這麼明目張膽,不過大家都知道怎麼回事)。這當然能引起共鳴。不過一如我以前說過,擔心的,那下次再演此戲時,恐怕臺詞要大修。

劇名叫《兩光康樂隊》,「康樂隊」是國軍藝工隊的舊稱。不過整齣戲跟「康樂隊」沒什麼關係。角色的身分不是藝工隊員,也沒有以藝工隊的生活、演出等等, 為表演的舞臺。節目單上有說明藝工隊的發展簡史。第三個段子裡,有帶到藝工隊前身「裝甲兵特種勤務隊」,第四段介紹了出身藝工隊的藝人,除此之外,其實和藝工隊、康樂隊沒什麼關係。而名為「兩光」,原意是半調子,不在行,節目單上說在本劇指的是:「丟光」、「忘光」,這也是第三段的主題。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2009.05.30)到國家戲劇院觀賞綠光劇團演出的《人間條件4~一樣的月光》。故事圍繞在兩姊妹「美女」「美真」生活上發生的種種故事,並偶爾回顧兩人兒時情景。

在戲開始沒多久,場景在保全櫃臺,警衛在聽臺北愛樂電臺。我心想:哇!這警衛好有程度。隨著劇情發展,才知道警衛原本就是學音樂的,會拉小提琴,那就怪不得他會聽臺北愛樂。不過在戲中,美真說因為他學音樂才聽這個電臺時,警衛說他聽這個電臺,是因為主持人話很少,跟學什麼無關。這「話很少」,在劇中情境有笑點。警衛會拉小提琴,劇中首先在電臺聽到一首曲子,警衛向美女訴說朋友的故事(其實是自己的故事),一段情緣由此曲開始。後來警衛又演奏此曲兩次。我腦袋的第一反應是:哇!那下次再演此劇,還得找個會拉小提琴的演員來演警衛,難度頗高。警衛演奏的曲子我完全不知道,依後來的臺詞,應是德布西(Claude Debussy,維基百科資料)的作品。在維基百科裡僅提到一首德布西的小提琴作品:《小提琴奏鳴曲》,還有首《弦樂四重奏》,但我程度不夠,不知道是哪一首曲子。

《一樣的月光》是1983年電影《搭錯車》(Papa, Can You Hear Me Sing?,維基百科資料)的主題曲,由蘇芮(維基百科資料)小姐唱紅。歌很熟,但歌詞沒記得那麼清楚(我把歌詞放在文末)。劇中好幾段,背景音樂都是《一樣的月光》, 聽著歌詞,配合劇情,我能了解本劇為何要以《一樣的月光》為題。事實上,劇中一幕「美女」自言自語,說著她和「美真」的遭遇就好像這首歌描寫的一樣,並喃喃唸著歌詞。最後一幕一景,「美女」也以月亮暗喻愛情。也因如此,昨晚舞臺上常掛著蛾眉月(約是農曆初三),和昨晚初七(月相近上弦)倒也相配。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晚上(2009.05.23)到國家戲劇院觀賞《玉簪記》。這是白先勇(維基百科資料)先生繼《青春版「牡丹亭」》後,另一齣崑曲(維基百科資料)作品。之前媒體已多有報導。這是其中兩篇:聯合新聞網-「白先勇青春夢》新版玉簪記 美學更勝牡丹亭」、中時電子報-「白先勇口中的俏道姑與書生 沈豐英、俞玖林來了 《玉簪記》續戲緣」。

《玉簪記》的故事,描寫原本官宦之女陳嬌蓮,與書生潘必正指腹為婚,但雙方並不知情。因戰亂,陳嬌蓮與母失散,不得已投身潘必正姑母潘法誠主持的女貞觀中,法號妙常。而潘必正因考試落弟,愧不敢回家,也來投靠姑母。妙常與潘郎兩人在女貞觀相識進而相戀。《玉簪記》即是描寫這段發生在尼姑庵裡,道姑與書生的禁忌戀愛。不過比較起來,這齣戲是喜劇了。因為最後潘必正高中進士,返回迎娶嬌蓮(妙常),返鄉後發現兩人原本就指腹為婚。而其它中外著名的愛情故事,「梁山伯與祝英台」(維基百科資料)、「羅密歐與茱麗葉」(維基百科資料)等,多是悲劇收場,有情人終不能成眷屬。不過昨晚戲衹演到「秋江」,兩人在船上交換信物,再立盟誓,沒有最後的衣錦還鄉及快樂結局。

在《玉簪記》一開始宣傳時,就提到本劇請到董陽孜題字,奚淞作畫。我不確定昨晚出現的畫作書法,是不是都出自兩位大師之手。昨晚的舞臺,背後是個佔滿整個舞臺的大螢幕,依劇情出現字畫。書法不論,畫作多是佛畫,拈花玉指、菩薩法相、蓮花等等。這些書法畫作,配合臺前華美的服飾,使得整齣戲的質感顯得很精緻,很有清明空幽的感覺。我不知道在開場及中段,出現一大段書法,寫著「三千世界聲」有何意義,不過在「問病」那段。潘必正與妙常,在那眉來眼去,潘必正幾近明示地表達自己的思慕之情,舞臺左側(我看過去的右側)卻掛著兩個直幅,寫著心經(維基百科資料)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就有反諷的味道。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昨天(2009.05.10)下午到國家戲劇院欣賞《新荷珠新配》 。由於先前看戲的關係,看戲前我總跟朋友說,要去看屏風表演班的演出,但事實上這是蘭陵劇坊的表演。雖然蘭陵劇坊不在了(1991年解散),但是老蘭陵人,為了「蘭陵30」及吳靜吉(維基百科資料)先生七十大壽,這次重新聚首再演蘭陵創團名劇:《荷珠新配》。當然時過境遷,30年後,叫《新荷珠新配》。

看戲前,我以為自己沒看過《荷珠新配》(雖然聽過),但打開節目單,看到一張照片:印著賓士車三角星標誌的布旗,記憶就回來了:「少年失意,我擦別人的車子;老來出頭,我坐自己的車子。車子車子,我齊子孝的車子,名叫……賓士!」當年三弟很愛唸這段,但我應該不是因為這樣記住的,因為腦海裡,有著演員抖布旗,顯露賓士標誌的印象,也還記得當年這一抖,引來不少笑聲。怎麼,原來我是看過《荷珠新配》?1980年7月首演時,我升高三,我是那時去看的嗎?應該不是!當時的我可不是什麼文藝青年!是之後去看的嗎?不記得了!跟誰去看的?也不記得了!為什麼整場戲,我就對這賓士印象深刻,其它都不記得了?不過我相信,這次再看過,我不會再忘記。2009年5月10號母親節這一天,我一個人到國家戲劇院欣賞《新荷珠新配》。

昨天的戲,共有三個「 荷珠」,三個「趙旺」。優劇場藝術總監,同時也是第一代「荷珠」的劉若瑀,與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第一代「趙旺」,維基百科資料)將揭開此劇首幕。第二代「荷珠」與「趙旺」由馬汀尼與顧寶明接力,而第三輪角色傳承則將由郎祖筠(維基百科資料)與趙自強接棒。也因為不同的人飾演,也衍生一些趣味。 「趙旺」一下有頭髮,一下秃頭。最後一場戲,飾演老鴇的李天柱,醉眼迷離,看到了三個「荷珠」、三個「趙旺」,在此本劇打住,這應該和30年前的結局不同。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2009.05.05)晚到國家戲劇院觀賞《莎姆雷特》。這是「蘭陵30」系列活動之一,由屏風表演班擔綱演出。

故事內容是「風屏劇團」要演出莎士比亞(維基百科資料)四大悲劇之一《哈姆雷特》(維基百科資料)(戲中大半劇名誤寫成「莎姆雷特」)。除了呈現莎劇一兩幕外,也表現劇團中人彼此間的愛恨情仇。在本劇的宣傳資料上, 說這戲很好笑。真的很爆笑,劇中笑點不斷。也依例會與時事結合,什麼「殺很大」、「金剛狼」都出來了。也有臺灣風味,幾段原住民腔調的臺詞及舞蹈,有畫龍點睛之效,很有戲劇效果。劇中取名該都故意取顛倒,表演的「屏風表演班 」在戲中變成「風屏劇團」,李國修先生(維基百科資料)在劇中叫「李修國」,諸如此類。不知道導演如此安排,是否此中有深意。

故事劇情也並非全然搞笑。至少我覺得劇中人「曾城國」、「王小月」間的感情糾葛,以及「李修國」與「劉又珊」的夫妻關係,都是讓人細細思量的地方。當然劇中還有許多勾心鬥角,不過多在嘻笑怒罵中表現,沒有那麼深沉。關於這部份,我是覺得要懂得莎翁原著,才能更有體會。才能把劇中人彼此間的糾葛,對應回原著 「哈姆雷特」。但我的程度衹到曉得原著中名句:「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感覺就差那麼一截。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上星期六(2009.04.11),也就是校慶那天晚上,我到國父紀念館欣賞「《梁祝》全新黃梅調歌舞劇」,這是由果陀劇場製作演出。

星期六的演出由凌波小姐(維基百科資料)飾演梁山伯,胡錦小姐飾演祝英台(維基百科資料)。 凌波小姐因民國五十二年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一舉成名,該片轟動全臺,創下空前最高票房紀錄。凌波來臺時,萬人空巷,影迷聚集在松山機場、長安東路、中山北路、圓山飯店附近等地,等候一睹「梁兄哥」的廬山真面目,據最保守的估計約有二十萬人左右。 凌波停留臺北兩日,全臺灣各報章雜誌前前後後共刊出凌波照片7648張,寫下有關 凌波的報導達23萬餘字。 凌波小姐因此也被稱為「永遠的梁兄哥」。除了凌、胡二人外,飾演祝父的張復健、祝母的馬之秦、老師的常楓(維基百科資料),也都是硬底子的優秀演員。星期六的演出精彩可想而知。

星期六的舞臺設計,和前次(2008.10.19)看春禾的《梁祝》很不一樣(這也是正常的) 。星期六比較像傳統京戲,許多都用抽象的方式表達。當然啦,舞臺後方如扇的窗格,上面的圖像是很具體的。雖然有很多小細節不一樣,如:牡丹、黃狗、白鵝、梁山伯墓等等,但不覺得有什麼優劣之分,能適當表達意境就好。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2009.02.28)到國家戲劇院觀賞羅伯‧威爾森與魏海敏的《歐蘭朵》(Orlando)。

這是一齣約兩小時的獨角戲(魏海敏小姐-維基百科資料,實在太辛苦了!),講述歐蘭朵橫跨4百年變男變女的經歷及心路。關於本戲,兩廳院節目資訊裡如此介紹:
『 
1928年,英國女性主義先驅作家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出版了文學史上的重要小說《歐蘭朵》,以仿傳記體的形式書寫了主角歐蘭朵由男變女,跨越四百年的生命故事。1989年,在幽暗光線中,歐蘭朵的孤影現身於德國列寧廣場劇院的舞台。導演羅伯‧威爾森與劇作家Darryl Pinckney合作,挑戰這部性別書寫經典,以二小時的獨角戲演繹歐蘭朵的一生。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2008.01.17)到國父紀念館欣賞綠光劇團演出的《人間條件Ⅰ》。

昨天這場戲是所謂「感恩加演」。《人間條件》系列舞臺劇在去年年底已演出。當時錯過,所以買了加演場的票。這齣戲聽說已演過很多場,但恕我孤陋,之前並不知曉。昨晚看戲的感覺,前面一大半,雖然有很多笑點,全場歡笑聲不斷,但覺得不夠深刻,沒有太多的「意義」。但在最後這種感覺淡了,會覺得這是部有深度的戲。

本劇故事的大要是:一個鄉土味重的父親(里長)做六合彩組頭,兼賣檳榔,要女兒幫忙打電腦輸入六合彩資料;母親內心封閉,整天只親近電視;17歲叛逆期的女兒,情竇初開又心事重重;而逝世多年的阿嬤心中掛念著一個男人,抱持著一絲遺憾……。這天阿嬤附身在孫女身上,重返人間,從而演出一段故事。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昨天(2008.12.20)到國家戲劇院欣賞新象大戲《樓蘭女》(Medea,在新象本戲超連結)。而聯合新聞網裡有篇意見評論:《樓蘭女復活 科學的面相、劇場的震撼》,朋友可以參考。

 這齣戲取自尤里匹底斯(Euripides)的悲劇《美蒂亞》(Medea)。改編的故事,骨幹相同,但場景轉到樓蘭、敦煌。故事描述樓蘭公主美蒂亞為愛與大宛王子頡生私奔,在艱辛的逃亡中,生下一對兒女。然而數年後一家人流落至敦煌,頡生為攀附權勢,竟欲與敦煌郡侯之千金成 親。由愛生恨的美蒂亞,以贈新婚賀禮為由,說服頡生代為央求孩子留在敦煌免受流亡之苦。頡生不疑有他,便讓孩子將有毒之袍冠送至郡侯千金手中,千金歡歡喜喜穿上袍冠後毒發,郡侯不忍其慘狀與之相擁,墬地而亡。樓蘭公主怨恨愛情叛變,非但毒死郡侯父女,甚至為造成頡生更深的傷害,不惜刺死自己所愛的一雙兒女,並運用巫術潛地逃走,徒留頡生一生的悔恨。

這齣戲1993年於國父紀念館首演。雖然男女主角魏海敏小姐(維基百科資料)、吳興國先生(維基百科資料)都是京劇出身,雖然說法上本劇融合了京劇唱腔,雖然幾位演員腳踩著京劇那種厚底(這該有專有名詞,但我不知道),雖然幾位演員臉上畫著臉譜(但與習見的平劇臉譜不同),雖然有些身段唱腔是京劇的(但有更多不是),但整體感覺離京劇很遠,沒有在看京戲的感覺。前兩天看的《弄臣》,雖然唱了《女人皆善變》,但基本上你知道那是京劇。嗯……大概也因為如此,新象稱這是前衛戲曲。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2008.12.14)到新舞臺欣賞《大型移植新編京劇-弄臣》。

說是「移植」,是因為這是由威爾第(Giuseppe Verdi,維基百科資料)的著名歌劇《弄臣》(Rigoletto,維基百科資料)改編而來。說是「新編」,當然是由歌劇轉成京劇,所有的唱腔、身段都要重新創作。昨天的表演,我個人覺得是非常成功的。

京劇的表演,比起現在的舞臺劇來講,可能表情、動作都略微地誇張了一點。但也因為這稍微地誇張,使得表演者刻劃的人物,更加鮮明、深刻。在臺上演員的唱腔及身段下,劇中人不論是歡喜、悲傷、無奈、憂愁,都顯得十分生動,同時讓人感同身受。主角黎詠德(李寶春飾,維基百科資料),在戲一開始的洋洋得意,戲中段的惶恐不安,及戲末的哀傷痛苦,李寶春先生都演得十分傳神,入木三分。其它演員也不遑多讓。上次看新禾劇團的《梁山伯與祝英臺》,飾演祝英臺的黃宇琳,這次一人分飾兩角,無論有點三八的侍女,或是動了真情的女殺手,都適切得體。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2008.12.06)到國家戲劇院觀賞表演工作坊年度大戲《寶島一村》。關於本片部份內容,朋友可參考表演工作坊電子報

很難仔細說明本劇的內容。梗概當然就是眷村故事,但內容上,有些衹是一小段、一幕的演出,有些則會有連續性。故事內容,有親情、愛情、家庭生活、鄰里感情、……等等,好多好多。真地是很有企圖心的一個製作,動用的演員也很多。電子報上說賴聲川(維基百科資料)導演已廣泛蒐集了許多故事與相關研究,相信並不虛言。因為整齣約3小時的劇中,牽涉、提及的內容很多,除了提到民國五○年代,大多會提及的「電視機 」外,家庭代工、美軍、警備總部、開放探親等等,也都提到帶到。

整齣戲很好看。我旁邊那兩位女子,幾乎全場笑聲不斷。相聲術語的「包袱」,現代人說的「點」很多,也設計得很好,該笑的地方大家都笑了。但除了「好笑」之外,從中也有對生命的深刻感受。戲一開始,大家接受政府分配眷舍。有人帶著一家老小,有人冒名頂替。看的當下,我的感覺就是大時代底下的悲哀。國家動盪,個人也衹能隨波逐流,在夾縫中求生存。戲裡大牛和大毛的感情。防空洞裡,大毛曾說如果如何如何,她就去臺中五權路抱美軍大腿。結果竟是大牛遠走他鄉,大毛真地去了臺中,而後遠嫁美國,在拉斯維加斯賭場當發牌員。多年後事業成功大牛找到她,感情依舊,人事已非。這樣一個情深緣淺、有緣無份的愛情,讓自己低迴不已。李子康摔飛機,被認為投匪,數十年後再與妻子冷如雲相見,妻已再嫁,而兒子不知自己是誰,造化弄人,情何以堪?這些故事都有著深沉的悲哀,所以本劇是笑中帶淚。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昨天(2008.10.27)到新舞臺觀賞相聲瓦舍的作品:《公公徹夜未眠》。

這部戲該算是「相聲劇」。不過以我的眼光看,最初幾個段子,比較舞臺劇,比較不像相聲,而最後的段子才接近過去相聲的表演形式。不過即使形似舞臺劇,仍是以詼諧幽默的對白,即相聲中的「抖包袱」博觀眾一笑,言語對話、說學逗唱仍是重點。而本劇另一個特點,是在第一個段子裡,用了很多的音樂,如天鵝湖等等。雖然以前的相聲,也會「唱」幾句,但昨晚音樂的運用方式,與過去習慣的方法並不相同,而且戲裡也運用了許多不同類型的音樂,這算是特別的地方。

戲裡有兩個主軸,一個是明朝東廠西廠間的爭鬥,另一個是現代兩位中年男子去夜店(名為:公公徹夜未眠)。前面的段子,兩個主軸並未交集,但在最後又巧妙合而為一,就是由此開始,表演型式又回復過去的相聲形式。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2008.10.19)到國家戲劇院欣賞春禾劇團演出的黃梅調舞台劇《梁山伯與祝英台》。

春禾劇團是由郎祖筠小姐於2000年創立,很抱歉,過去八年,春禾演出的戲我都沒看過,而這齣《梁山伯與祝英台》,是郎祖筠小姐結束春禾的封箱之作,至此春禾將劃下句點。我欣賞的這一場,也是倒數第二場,接近尾聲了。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不用說了吧!雖然在節目單上,說為了服務六、七年級連「黃梅調」是啥都搞不清楚的年輕人,還是敘述了梁祝的故事,但我想我就不必費事。我衹能說,如果您真不知道梁祝,那程度也太差了。真是不曉得,那就上網「孤狗」一下好了!也可參考維基百科裡的梁祝,不知道黃梅調的,維基百科裡也有。在臺灣,黃梅調的極盛期,該是凌波小姐(維基百科資料)於1963年與樂蒂小姐(維基百科資料)合演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當時實在是太轟動了,看過十餘遍者不在少數,盛況絕對超過近來大紅的《海角七號》(Cape No.7;官方部落格開眼電影網),甚至《鐵達尼號》。不過那年我才出生,未能恭逢其盛。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2008.10.11)到城市舞臺觀賞屏風表演班第卅八回作品:《六義幫》(Stand by me)。個人相信,本劇英文劇名來自1986年同名電影「站在我這邊」(Stand by me;開眼電影網IMDb)。電影敘述作家戈帝回憶童年時和三個死黨一起尋找鎮上失蹤小孩的屍體,所歷經的一連串事件。 而《六義幫》是主角小鄧和兒時好友高梁,一同回憶兒時組織六義幫時的種種,中間穿插青幫(維基百科資料)杜月笙(維基百科資料)及義賊廖添丁(維基百科資料)的故事。故事內容相近,英文劇名相同。

先說吧!這齣戲很好看,劇情有意義也很有趣,身後那位女子顯然被劇情逗得樂不可支,笑聲不斷。可惜我坐在前面,看不到她花枝亂顫的肢體,洋溢幸福的表情,衹能接受她笑聲轟炸。同時每個演員的演出都是那麼生動自然,活脫脫就是身邊的人的真實生活在臺上頒演。整體說來,這是部很不錯的舞臺劇,值得推薦給大家欣賞。昨晚看戲時,孫越先生(維基百科資料)也在坐,這是我第二次在表演場合看到他了。還有傅達仁先生(維基百科資料)。有趣的是在本劇結束時,播放了當年訪問巨人少棒隊的影片,裡面的記者就是傅達仁先生。聽到自己的聲音出現在正在看的舞臺劇中,該是個特別又有趣的經驗。

本劇進行的流程很特別。正式開演是晚上七點半,但在開演前幕就開啟,是第一場《入幫》的場景。有人擺香案置蠟燭,許多人進香堂準備參加儀式。進門時,大家用相同手勢(我想這也能叫切口把!)再進門。司儀高喊「開香堂」後,才有那些節目開演前的例行語:「關掉手機」「未經許可,不得攝影錄音」等等。中場休息前,臺上演員動作凝固,這才宣布中場休息。但幕沒放下,演員保持相同姿勢好一會,才再有音響,演員四散。謝幕畢,幕放下。但不久後幕又再開,全體演員圍成圓圈,載歌載舞,才又再次鞠躬謝幕,完全終結。整個過程與一般舞臺劇十分不同。

yy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2 3